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九江大妈龙舟队横扫国内外 年均斩获20块金牌

2015-6-23 10:12

  6月17日,南海九江龙舟训练基地的训练码头,队员们下水准备出发,岸边留下一双双色彩缤纷的鞋子。

  端午前一天中午,阳光肆意倾泻,南海九江龙舟训练基地的训练码头旁,正进行一场简单的祭龙舟仪式。这是九江龙舟队每次出征比赛前的传统,以求一切顺利,旗开得胜。

  28人的九江女子龙舟队,此次目的地是澳门,将参加端午当天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她们脸上只见兴奋,难觅紧张,毕竟这样的赛事早已驾轻就熟。昨日南都记者获悉,这支队伍再次摘下女子公开组赛事的桂冠。

  在国内外的龙舟赛场上,这支巾帼战队一直是个传奇的存在。自2008年组队以来,“60后本地大妈+90后外省美少女”所组成的队伍,转战于国内及世界各地,斩获金牌138枚,中华龙舟大赛的冠军更从未旁落。

  “巾帼何须让须眉,红颜谁说不丈夫?”如果要为九江女子龙舟队写下注脚,必然是这一句。近日,南都记者走访龙舟训练基地,一探她们如何用木浆划出一段传奇。


  组队 首批成员平均年龄超40岁


  南海九江,河网密布,小艇成为大家出行的重要工具,每家每户都有划船高手。逢年过节,村与村之间的民间龙舟比赛热闹非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九江男子龙舟队,且声名鹊起。九江为“全国龙舟之乡”,也是由此而来。

  女子龙舟队的契机出现在2007年。那年国庆节,九江举办全国龙舟之乡龙舟邀请赛,并设立女子项目。九江从各村征集力气大、会划船的女性,临时组建了一支女队参赛。烟南村的黄银花、潘慧珠,就是那时候跟龙舟结缘。

  比赛中,九江女队的成绩让人欣喜,这让九江决定要组建一支女队,与男队并驾齐驱。“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就去村委会报名了”,潘慧珠说,那时她已46岁。

  2008年1月,九江女子龙舟队正式成立,黄银花、潘慧珠这些参加过临时队伍的女将顺利入选,还在其他村子选拔了一批有速度、有力量的村民。“第一批成员,全部都是当地大妈”,39岁的队长董爱丽说,平均年龄超过40岁。干惯农活,有气有力;农村出身,吃苦耐劳;自小划船,懂得技术;是这群大妈对自己能成为一名龙舟运动员的“认知”。

  然而,年龄并没有造成障碍,这支“大妈队”被称为“一个村子打遍世界”。她们接连参加国内、港澳乃至国际比赛,所向披靡。


  换血 大多是皮划艇专业运动员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龙舟项目纳入其中,这让龙舟这项传统的民间运动注入新活力。为了筹建力量十足的女子龙舟国家队,教练从皮划艇专业运动员中选拔了不少人才。来自河南的90后刘雪莲,就在那时从皮划艇转型到龙舟项目,亚运会结束后,她选择来到九江女子龙舟队。此后,越来越多的女孩子陆续出现在队伍中,21岁的河南姑娘吕梦舒才来3个月。

  身高普遍170cm以上,训练时一头长发扎成马尾,脸上涂满防晒霜,长袖衣裤,连脚丫也穿上袜子防晒;训练结束后,长发披散,T恤牛仔短裤,活力四射,这就是这群“美少女”的基本特征。

  然而,龙舟的技术和皮划艇技术截然不同,她们相当于要重新学习。有了新血液的加入,最近两年,九江女子龙舟队也进行了“大换血”,众多“高龄”选手退出,包括去年退休的方金彩。1962年出生的她,去年退休时已52岁,外孙也有7岁了,“划起来也不差,就是没有年轻人那么有气魄”。

  如今,28名女队员中,来自九江、西樵的本地“大妈”只剩7人,基本超过40岁,53岁的潘慧珠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而其余21名队员几乎都是90后,分别来自安徽、辽宁、河南、山东等,大部分是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招揽回来的“新血液”。九江镇文化站站长、龙舟队领队朱文权表示,目前龙舟队正以“以老带新、自然交替”的方式进行升级换代。老队员何时离开,朱文权表示不看年龄,而是看体能,只要体能达标,就可以继续划下去。


  训练1秒钟要完成2次划桨


  位于南海九江璜玑大道的龙舟训练基地,是九江男、女子龙舟队近60位队员们的新家。基地依璜矶运河涌而建,水道宽直、人烟稀少、环境优美的河道开辟成1000米标准训练赛道。

  19日下午3点多,太阳炙烤下的室外温度高达35℃,南海九江的龙舟训练基地的训练水道反射着耀眼的光。20位身穿长袖运动衣裤、头戴帽子的女队员整齐坐在卡位上,分左右两边握着船桨,轻轻摆动控制着船只的平衡;船头的小矮凳上,负责打鼓控制节奏的年轻姑娘挺直腰杆坐着,手上拿着鼓槌准备敲击;船尾的甲板上,负责掌舵控制方向的大妈半弯着腰,手持木桨,把龙舟调整到即将出发的角度。鼓声一响,齐桨划水,水花飞溅,龙舟如离弦之箭,浮水飞驰。伴着划桨频率,姑娘们尖细泼辣的呐喊在水道上回荡。

  这只是她们在比赛前的“模拟训练”,但气势已相当震撼。“这还不够快,100米竞速比赛时,划桨频率要达到每分钟120次”,队长董爱丽说。这意味着,1秒钟要完成2次划桨,似乎可以用“马达手”来形容。

  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每天的训练强度十分大。每天早上6点起床出早操,沿着河边赛道跑四五公里;吃过早饭,8点开始船上训练,直到11点结束;下午2点半继续训练,直到5点结束。这是队员们的日常时间表,只有周日才能睡个懒觉。“这样的强度,已经习惯了,比皮划艇时轻松了不少”,刘雪莲说,船上的训练一般就是练习划桨的配合和速度。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暴晒,都要上船训练。打雷闪电时,考虑到安全,就会歇一下”,董爱丽说,比赛时什么天气都可能出现,训练时就要预先适应一下。毫无疑问地,年轻的队员们都偏爱雷雨的日子。

  然而,对于她们来说,真正的噩梦在于每周两次的体能训练:卧拉练习(躺着举起20公斤杠铃)100次、俯卧撑100次、背肌锻炼100次、推拉练习300次、手部拉力200次……全部完成需整整一上午。“体能训练的第二天,全身就像被人暴打了一顿一样”,刘雪莲说。


  成绩 龙舟赛场上的“常胜将军”


  在训练基地里,有一家2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两边墙壁高至屋顶的陈列柜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比赛的奖杯,都快放不下了。这里承载了九江两支龙舟队过往的成绩。

  组队至今已有7年的女子龙舟队,这些年来一直南征北战,在港澳邀请赛、中华龙舟大赛、亚洲锦标赛、世界龙舟邀请赛等国内外赛场,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一路披荆斩棘,收获138枚金牌,几乎每年都能获得20枚。在赛场上,这支巾帼英雄队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常胜将军”。

  上月底,九江女子龙舟队在常州武进举行的2015年中华龙舟大赛第二站(武进站),夺得100米和200米两个冠军,并取得此站的总成绩第一。自从参加中华龙舟大赛以来,九江队就从未让冠军旁落,统治力惊人。

  “13年来,我几乎每场比赛都参加了,金牌要用一个大袋子来装”,何聘珍是南海西樵人,2002年开始划龙舟,这么多年得奖的荣誉感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我个人拿到的金牌,都有70块”,董爱丽说。

  用汗水换来的金牌,让女将们感到无比自豪。而这些年来,到韩国、美国、捷克、匈牙利等地参加国际大赛的经历,更让她们觉得难能可贵。“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敢想”,何聘珍说。


  人物

  爱姐:跟父亲学划船,33岁进龙舟队

  队长:董爱丽

  年龄:39岁

  进队时间:2009年


  6月19日早上,晒得一脸黝黑的董爱丽带着简单行李,骑摩托车来到训练基地,进行几次简单的训练后,她就和队友一起出发到澳门参赛。在队伍里,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爱姐”。她不能回家陪家人过端午节,今年已是第7次。


  选拔条件仅一个:速度够快


  在河网密布的九江,有一条依水而建的古村落,名为烟南村。这条村子除了擅出文人墨客,传统民俗龙舟也十分强。爱姐的父亲就是村里的龙舟好手。自小耳濡目染,董爱丽对于龙舟有极度的偏好,但是由于传统习俗,女孩子不能上龙舟,尤其是那些以坤甸木制作、装饰隆重的传统老龙,“才几岁时,我就跳下水,跟在龙舟旁边游泳”。

  小艇是当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渐渐长大的爱姐跟着父亲学习划船,一划就是几十年。“第二批招龙舟队员时,我才赶上报名”,爱姐父亲听后十分欣喜,“他一直希望子女中有人能继承这个传统”。

  爱姐回忆,那时的队员选拔条件只有一个———速度够快。参加选拔的人轮流划一条小型龙舟,划过100米的距离,教练就站在船头拿着计时器,速度最快的10个人就入围了,她当年第8。

  而那时,爱姐已33岁,小儿子才3岁。日益严格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让她不得不把重心放在龙舟上,家庭的大小事务都只能依靠丈夫和公公。爱姐说自己有点任性,对家庭和孩子都有亏欠。


  风雨中划完5000米,双手失知觉


  由于技术不错,爱姐只当了1次后备队员就披挂上阵。第一次参加的比赛正是澳门国际龙舟邀请赛。“当时很紧张,没见过那么大场面”,讲述时,爱姐刚结束一次训练,她脱下帽子,擦脖子上的汗,有点腼腆地说,“当时教练就说了一句,不要看别人,听着鼓声跟着节奏划就行”。

  出赛频率越来越多,爱姐早就变得相当淡定。然而,2012年9月,九江女子龙舟队代表国家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十届亚洲龙舟锦标赛的经历,让爱姐印象深刻。那是一场5000米的竞速赛,对于属爆发型队伍的九江来说,本就不占据优势,最可恨的是,当时下着大雨,江面刮着大风。“一边划桨,雨就一边打在脸上,风吹得眼也睁不开”,爱姐手舞足蹈地讲述当时的艰辛,而5000米下来,双手完全僵硬,没有知觉,所幸最终依然捧回奖杯。

  端午之后,爱姐的比赛行程仍相当满,6月26日到广州参赛,7月2日在香港参赛,8月15日将与顺德男子龙舟队组成混合团队,到加拿大参加世界锦标赛。“很忙碌,但现在没有想过放弃,划到教练觉得我不行了才会离开,我是真的很热爱”,爱姐说。


  珠姐:年过半百的大妈舵手

  舵手:潘慧珠

  年龄:53岁

  进队时间:2008年


  珠姐的身材没有其他队员高大,皮肤黑黑的,藏在帽子里的两鬓隐约有几根白发,精神奕奕,看不出已53岁了。她是队里年纪最大的队员,在龙舟上负责掌舵。


  与丈夫角色互换


  在龙高路还没建成时,烟南村是九江的“西伯利亚”,村民只能划着小艇通往城区,常年下来,潘慧珠和丈夫都成了划船好手。

  上世纪90年代,潘慧珠的丈夫是九江男子龙舟队成员,倾尽全力训练,争创成绩,潘慧珠就在家里打理鱼塘。直至1997年,九江龙舟队备战在缅甸举行的国际龙舟赛,队员在长跑时遇上特大车祸,4名队员死亡,潘慧珠丈夫也受了重伤,在医院躺了2个月。

  之后的10年,他们都过着普通的渔民生活,只是逢年过节的龙舟赛,潘慧珠会参加女子“凤艇”比赛,一手好技术才没有生疏。2008年,潘慧珠成为九江女子龙舟队的第一批队员。“我现在与老公的角色互换了,我努力训练,他在家里打理鱼塘”,潘慧珠大笑着说。


  小队员把她当成半个妈


  在旁人看来,龙舟比赛中最舒服的岗位就是舵手了,不用花大力气,调整一下木桨就行了。“你以为真的这么简单吗?”珠姐急忙纠正记者的想法,“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每次比赛回来,我都会失声几天”。

  珠姐解释,比赛时,舵手跟鼓手是一头一尾地呼应,她在后面发现情况,要大声喊叫,让鼓手控制节奏,在强者争霸时,策略和配合显得相当重要。惊险的一次发生在马来西亚的环绕赛上,龙舟队需环绕一个圆圈赛道进行比赛,要求两条龙舟间的距离不得少于4米。狂风暴雨不断,为确保安全,组委会还把每条龙舟的人数减少2人,才能开赛。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珠姐掌舵,刚转过一个弯,另一支龙舟却因为掌控方向失误,船头直朝九江队撞来,珠姐一边使劲调整方向避开,一边疾呼让鼓手加快速度,驶离危险区域。“我吓得心都要跳出来,很怕对方把我们撞翻了,要是有队员落水就没有成绩了”,珠姐至今回忆起还心有余悸,最终两条龙舟都平安无事,但对方的“龙鼻”撞伤了珠姐胸口,“回来才看医生,过了很久才散瘀”。

  珠姐在龙舟上负责掌舵,下了龙舟负责队里杂事,和其他几位本地“大妈”一样,90后的小队员都把她们当成半个妈妈。


  刘雪莲:长期高强度训练,90后的她患腰椎间盘突出

  队员:刘雪莲

  年龄:20岁

  进队时间:2011年


  加入九江女子龙舟队时,河南妹子刘雪莲才16岁,接触龙舟项目不到一年,但已有三四年皮划艇专业训练的底子。她曾是广州亚运会女子龙舟国家队的一员,夺得3枚金牌后,决定正式转型。


  去年在老家休养一年


  刘雪莲从皮划艇转到龙舟的决定,父亲并不支持。七八年前,当时肇庆皮划艇专业训练基地的教练在河南农村寻找队员,刘雪莲被选中。“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在这种个人项目上取得一点成绩”,但在刘雪莲看来,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成功太艰难。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设龙舟项目,需要重新组建一支女子龙舟国家队,当时九江、番禺、肇庆等地的女子龙舟队都成为候选,还要从皮划艇的专业运动员中选拔。刘雪莲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接触了龙舟。“接触了就喜欢了,这种集体项目一起奋斗的氛围很好,竞争压力也相对没有那么大,运动生涯也可能更长”,刘雪莲说,老家河南没有听说过龙舟,所以父亲并不理解。

  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20岁的刘雪莲已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剧痛厉害。去年刘雪莲就在老家休养了一年,今年春节过后,才回到大部队训练。在她看来,运动员有伤病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些年,雪莲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大赛胜利后也有奖金,获得的荣誉也很多,她很热爱现在的龙舟项目,父亲渐渐释怀了。


  全副武装,仅手掌外露


  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刘雪莲才开始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但活动内容无非是窝在4人间的集体宿舍里,上网、看电影。而宋艳冰、彭晓娟、丛琳琳几位队员平时就爱好十字绣,经常绣出作品赠送亲朋好友。

  遇上难得的短假期,她才会和其他队友坐公交去九江镇吃饭,或去高明看电影。“每个女生都爱美,我们当运动员也不例外”,刘雪莲说自己也有一颗爱美之心,她是队伍里最白的女生,尽管脸上有点淡淡的晒斑,却丝毫不显黑。“小时候不懂保养,晒伤过,现在每次上船练习时,都会涂上一层厚厚的防晒霜”,此外,还要戴着帽子,围上围脖,脚丫穿上袜子,唯一外露的只有一双握桨的手掌。

  “现在不会放弃龙舟,但未来要看看将来的老公在哪里。”去年,家人给刘雪莲介绍了一位在顺德工作的河南同乡,两人正在热恋。但对于未来的规划,似乎还离她很远。


(来源:南方都市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