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中国式奋斗》

2016-9-22 11:51|原作者: 凤凰网读书


  《中国式奋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


  每隔18个月,计算机性能就会提升一倍,这就是“摩尔定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发展、存储技术、数据产生量,其实已超越摩尔定律。快速的科技变革带来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观念的变革,青年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

  那么,青年在哪里?分属什么样的群体?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规划和社会诉求?青年的发展决定社会的未来。在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共青团组织,应该为青年提供怎样的服务,助力他们成长?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找到青年——弄清楚他们是谁,在哪里,生活状态如何,有着怎样的诉求。为此,共青团北京市委从2013年10月启动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这项大型调查涉及上千万生活在北京的青年,共收回有效问卷10.8万份。调查之细致,涵盖面之广,时间持续之久都属少见。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讲述个体的精彩故事,结合“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既具体展现各类青年的生活现状、情感世界、奋斗精神以及独特的成长轨迹,又客观科学地呈现出他们的群体特征,以及他们作为北京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为繁荣北京、促进北京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录】


  奋斗

  创业青年

  57万创业青年凸显首度精气神儿

  聚焦千万当代北京青少年

  青年是谁,他们在哪里

  一件让世界更美好的事情

  北漂文艺青年

  此地有文化可立足

  能把工作室开在北京是我的梦想

  国企青年

  稳定是红利 发展费思量

  国企青年如何更上一层楼

  数读北京市国企青年社会参与特征 关注网络信息情绪表达理性

  一个北京国企青年的非典型成长路径

  非公企业青年

  是临时停靠还是幸福终点

  让生活与理想和解

  他们,没你想象的那么“悲情”

  公务员

  北京市80后公务员生存状态曝光 压力虽大但更追求发展

  年轻公务员“集体失语” 面对批评八成选择沉默

  中小学青年教师

  “园丁情结”对冲“职业压力”

  不能夸大青年教师的压力感

  高校青年教师

  高校“青椒”坐冷板凳 担大事业

  如何让青年教师甘心十年磨一剑

  流动务工青年

  90万北京“蚁族”:沧海“横流” 渴望“纵升”

  310万流动务工青年:打拼生活 不甘现状

  谁是城市里的陌生人

  新闻出版行业青年

  19.2%的新闻从业者曾遭恐吓、威胁和人身攻击

  常加班 挣钱不多 整体“满意”

  青年志愿者

  130万青年志愿者的“北京范儿”

  陆士桢:志愿服务已是青年共识

  网络从业青年

  梦想在风口 现实在地上

  这个行业的主题就是“变”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

  兴趣之外 渴求更多动力

  拿什么留住你,社会组织的青年

  农村青年

  村庄创业消解“乡愁”

  年轻人凭什么回农村

  让“回流”农业青年“待得住”

  外国在京青年

  喜欢“骨子里”的中国首都

  如何让外国青年更了解中国

  残疾青年

  微笑面对现实 憧憬未来梦想

  让轮椅上的父亲开心,其实也简单

  融合教育——给心智障碍者一个没有歧视的舞台

  世界那么大 他们也想看

  小学生

  00后:集体意识强 志向多元化

  网络开始影响小学生价值观

  五年级小学生的梦想:语言无障碍周游世界

  中学生

  14.6%受访中学生认为不要把专家权威太当回事

  睡不够的“姜安琪”们

  当代中学生不是垮掉的一代

  贫困家庭学生努力程度两极化

  大学生

  80万北京大学生: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

  对大学生“宅文化”不妨多些宽容

  既然那么多大学生在网上,那就在网络上提供更多良性选择

  中专职高学生

  志不失 气可鼓

  请给未来劳动者更多关怀

  不良行为少年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坏孩子变形记

  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要趁早

  贫困家庭青少年

  在自律中追梦

  不容忽视的城市贫困低领群体


  纪实


  《中国式奋斗——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社会学纪录片文本

  漂着的梦想

  脚下的土地

  光环的背后

  守护的价值

  燃烧的火炬

  创造的人生

  梦想的起点


  【内文试读】


  赵晓朴第一次创业的原因很简单:他实在无法在一个暮气沉沉、一眼望到头的单位待下去,他想要奋斗。

  那是2009年,父母托关系给赵晓朴找了一份某中央媒体下属广告公司的实习工作。第一次来北京的赵晓朴,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来源于那部热播电视剧《奋斗》,他觉得自己该像主角们一样大干一场。可在那个托关系才能进的公司里,他失望地发现,工作的日常就是上班、闲聊、喝茶、看电视、发呆、下班。

  赵晓朴决定离开那份让旁人羡慕的工作,开始“创业”。“我觉得离开这么牛的一个平台,只能干一件更牛的事儿才能说服我父母,那就只能创业了。”赵晓朴说,“其实那时候创业这个词还不火,没人说我创业了,就说我自己干了。”

  这和《报告》的结论一致。调查显示,北京青年在创业动机上的“生存型”特征并不突出,对财富积累和把握命运、成就人生的愿望更为强烈。在创业动机中,追求个人财富的占30%,希望把握自己命运、决定自己生活的占29.6%,实现一定成就,证明自己能力的占14.6%。

  那时候微博还没出现,广告业里最火的,还是从电梯门上的小广告发现了商机的江南春。赵晓朴思来想去,觉得小区门禁的车栏杆也可以像电梯口那样做广告,并且没有门槛,于是说服一位朋友投资,自己技术入股,干了起来。

  那是一段很奇异的生活,当周围的同学每天都在睡懒觉、打魔兽世界的时候,住在700元一个月地下室的赵晓朴每天早早起床,上午提着香烟去跟小区物业套近乎,谈合作,下午接客户的订单,晚上九十点回到家开始设计广告的样式,搞到半夜一两点。

  最初赵晓朴每个月只有2000元的底薪,到那一年年底分钱,他发现卡上的数字从5位数很快变成了6位数,到毕业的时候,卡上已经有了大几十万。习惯了2000元生活费的日子,赵晓朴还不能适应银行卡里的数字,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是住在地下室。

  毕业以后,赵晓朴的“广告事业”进入了瓶颈——他想正式成立一个公司,可手续太繁琐,需要很多审批手续,业务上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赵晓朴最终放弃了这份事业,去一家广告公司做了白领。“那时候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不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算了,反正我也有钱了”。

  工作没几年,赵晓朴又被自己的客户拉出来创业了,做了一款手机没有成功,现在的项目则是一个互联网白酒品牌——“燃点白酒”。

  最初跳槽时,赵晓朴还只是给对方打工,本来约定先一个月拿5000元钱,等公司过了困难期,再提到1.5万元左右。可公司一直没能挺过困难期。后来项目做到一半,大老板撤了,赵晓朴和几个朋友觉得就这样放弃不甘心,接下了公司的盘子,自己技术入股成了老板,仍然是每个月领着5000多元的工资。直到业务上了正轨,赵晓朴的收入才略有上升。

  实际上,创业青年的收入普遍不高。《报告》显示,大多数青年创业者月收入集中在6000~12000元之间,以租房为主,自有住房比例为37.2%,23.3%的创业青年居住条件为合租;仅35.7%创业青年较多使用的出行方式为私家车,“有房有车”依旧是许多创业青年的梦想。此外,调查还显示,创业青年的平均收入在前4年的增长率为7.60%、5.05%、31.77%,即在经历3年的积累后,收入开始提升。

  不过,经历了这么多,赵晓朴并不过于关注钱的事儿。2013年年底,在上一个项目失败时,赵晓朴当年大学创业挣下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几个合伙人一度聚在一起,讨论大家是不是该各自散了,去找份安稳的工作,“按照我们的资历,找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不难”。

  赵晓朴觉得,创业这个事情不只是赚钱,更关乎价值观。团队最终选择白酒,是觉得互联网改变了这么多行业,为什么白酒业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希望让白酒更现代,更有设计感,做成一款文化产品,“做一个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这个事情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了,同时你还能挣钱,这才叫创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