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35年"高明之路", "千亿强区"华丽蜕变

2016-12-8 08:30|原作者: 广州日报

  198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高明县建制。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高明用了3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发展的“奇迹”。35年前,高明一穷二白,只是一个偏处西江一隅的小渔村;35年后,高明一跃而成为西江之滨的现代化城市,并逐步发展成为珠西区域一个重要的工业强区。2016年,高明在全国百强区综合排名第43,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经济阵营中,稳居“第一方阵”。现在的高明,是一个产业之城、绿色之城和开放之城。  文\图 刘艺明、吴建辉

  在11月举行的中共佛山市高明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高明区委书记徐东涛表示,接下来高明将立足自身基础与后发优势,坚持走引领式、差异化、效益型发展之路,努力将高明打造成“珠西先进制造高地、岭南美丽田园新城”,在佛山乃至整个珠西区域的发展中,承担更重要的作用。


  ● 奇迹之城:

  从小渔村到滨江之城的蜕变

  翻开《高明县志》可以发现,1981年恢复建制后的高明,尽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场面,新县城是偏处西江一隅的小渔村,是西江边上的一片未被开发过的滩涂地,产业上农业比重占据过半,对外交通不便,没有一寸硬底化公路,跨越西江还得靠摆渡。而就在这里,高明人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谁也不想到,当年的小渔村,可以一跃而成为西江之滨的现代化城市。

  数据显示,1981年高明全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996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56.3:24.9:18.8。从1982年开始,高明制定和实施“突破口”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资源,抓好工业、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1988年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出第一产业。1989年,高明工业产值已经比建制初翻了3番。

  上世纪90年代初,高明通过全新的“结合部战略”,向东承接佛山中心城区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信息、人才、资金、技术辐射,向西利用新兴、高要等地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实现错位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明在整个90年代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民营经济仅用了4年时间就从占GDP不到1/10发展到占据半壁江山,1995年第二次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次从1993年的第49名升到第34名。

  到了2000年,高明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6:52.3:31.7,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随后两年里,高明通过“跨越式”发展战略,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打造占地100平方公里的沧江工业园,为绿色家电、生物肥料、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到2015年,高明的招商引资连续5年超100亿元,并形成“421”支柱产业集群,成功塑造“高明产品全国用”、“高明产品全球用”区域形象,高水准实现了农业县城向工业强区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明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百强区,2016年在全国百强区排名第43,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经济阵营中,稳居“第一方阵”。


  ● 产业之城:

  从不足1亿到冲刺“千亿经济体”

  回顾过去高明经济发展历程,以“奇迹”来形容并不为过。“35年前,高明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到2016年预计将超过760亿元,年均增长21.3%;35年前,地方财政收入从不足500万元,到2016年预计将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21%。”徐东涛表示,这些数字所折射的,是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价值的不断提升。

  2016年既是高明恢复建制35周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徐东涛提出高明要走引领式、差异化、效益型发展之路,充分发挥高明区位特点和自然禀赋,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将高明打造成“珠西先进制造高地、岭南美丽田园新城”。

  “今后5年,是高明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是高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徐东涛特别强调,高明的经济水平放在佛山来看并不突出,但作为排名第43的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高明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正处在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高明要走创新驱动、错位竞争的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高耗低效、资源浪费的粗放型扩张,防止陷入‘低端锁定’困局,走向上突围、集约增长的效益型发展之路。”

  对此,未来5年高明将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0亿、年纳税额超5亿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年产值超100亿的行业冠军企业,引领全区制造业规模效益上新台阶。同时大力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村居景观化、景区智慧化,积极培育发展民宿旅游,深化“要明鹤兴”合作机制。以此进一步擦亮高明的绿色品牌,并力争在2020年成为“千亿经济体”。


  ● 绿色之城:

  “绿色崛起”成城镇化发展标杆

  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的高明,尽管在过去35年里一直走工业化发展之路,但规划起到很好的作用,沧江工业园以外不设工业区,避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保留下珍贵的绿水青山自然环境。高明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1%,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市之首,让高明成为真正的绿色百强县。

  据介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明始终严抓大气整治、水环境整治以及城市环境的提升。单是在2015年,高明完成了100台锅炉、3561辆黄标车的淘汰整治任务,整治VOCs重点监管企业,新建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完成针对重点行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废水整治工作,从源头上不断遏制污染的产生。

  数据显示,2015年高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7天,比2014年增长了37天;全年优良率达87.1%,较往年增长了16.2%。而杨梅河、更合河、三洲大涌等四条重点河涌水质均达到Ⅴ类水体要求,告别劣五类水体时代。同时高明也是佛山唯一一个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的行政区,人均绿地率达19.57平方米,远超14.5平方米/人的“创森”标准。这些成绩,都让高明的“绿色崛起”成为全国城镇化发展的标杆。

  除了绿色之城,高明还是幸福之城。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高明的民生事业已驶上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快车道。35年来,高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质的提升,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从783元跃升到5.2万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247万元跃升到181.13亿元,增长了1451倍。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创新创业、慈善救济等各项社会事业连年迈上新台阶,高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在实现总体小康目标的基础上,高明正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 开放之城:

  放开胸怀融入广佛核心区

  在过去的35年里,高明深知交通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充分利用了这项交通红利。从上世纪80年代,高明人民自筹6000万资金建设高明大桥,打开高明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隔西江的天然屏障起;上世纪90年代,高明人在区外购地建起龙高公路,打通高明较快速进入快捷交通路网的“肠梗阻”高明在过去的35年里借助交通优势实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发展。而今,高明占据着珠三角核心区和珠西经济带关键节点的区位优势,向东可接受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辐射,向西可融入珠西区域合作大平台,高明已经成为珠西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桥头堡。

  立足这个发展机遇,高明也谋划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目前高明东有高明大桥、龙高路、广明高速等交通要道,西拥江肇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延长线等,内有“五纵四横”的骨干路网,高明逐步建立起的现代交通网络。接下来高明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以及佛山一环西拓南环工程等项目的规划与启动,将进一步加速高明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连接,而随着珠三角新干线机场选址高明,及提前谋划与之对接的路网,高明也将名副其实地成为珠西交通枢纽,这将打开高明的发展新格局,让高明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区域布局的展望,区委书记徐东涛昨日进行了高度的概括:35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从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出发,以开放的胸怀融入广佛核心区,科学确定自身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坐标与定位,全面融入到珠三角区域发展的大格局,推动高明以崭新的城市面貌和姿态崛起于珠三角城市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