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佛山坚持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2017-1-25 09:55|原作者: 佛山文明网

  烟桥村四面环水,是珠三角典型水乡,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清朝时建成木桥,因早晚雾锁,如烟雾缭绕,素有“烟桥”美称。随着村民先后外出,古村渐渐衰败。2012年,佛山启动古村落活化工作后,村民重新修建古木桥,“长桥烟锁”的美景再次重现。这是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开展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建设工作中的缩影。

  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建设,坚持走历史文化与城市融合之路。这种传承,这种精神,正是成就一座城市价值最宝贵的富矿。诚如市委书记鲁毅所言,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最新获批的《佛山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市,建设国家文化历史名城。如何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古城焕发新的活力,这将成为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新思考。

烟桥村。图片来源;佛山在线 

  规划先行建设岭南风貌名城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天下四大聚”“天下四大镇”的美誉。佛山现有历史文化街区20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3处,还有数百处古村落、古建筑隐在深闺人未识。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考验城市执政者的远见。

  2015年12月,佛山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其中,名录管理制度、预先保护制度以及补助机制等,既体现佛山特色,也是制度创新。以立法的方式巩固城市的根基与灵魂。“象征着佛山的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必将载入地方立法史册。”时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悦伦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要想善治,须有良法,佛山须因地制宜利用地方立法权规范管理相关事务。

  从1956年提出将佛山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之城”“文化艺术之城”“整洁美丽之城”,到2008年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到如今佛山市政府提出建设“全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纵观过去,佛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一同部署。

  自1994年,佛山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着手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1996年,首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实施,此后虽历经数次调整,位于禅城老城区约2.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却始终是保护的重中之重。佛山市委、市政府还多次开展文物普查,挖掘恢复民俗文化活动,建立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先后启动了祖庙景观提升工程、梁园改造提升项目、仁寿寺扩建工程。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考验执政者的水平。在佛山的旧城改造中,祖庙东华里就是一个成功典范。这个全市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经过2年改造,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岭南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佛山的新地标。

祠堂林立的松塘古村。图片来源:佛山在线

  城市升级活化历史特色古村落

  作为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佛山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散落着众多岭南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的古村落。青山绿水,青砖红瓦,幽幽古井,袅袅炊烟,承载着岭南人共同的乡愁,这既是维系佛山城市价值的纽带,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根基。

  为了找回这些遗失的乡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触角向乡村延伸,继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后,2015年,佛山市出台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通过30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与利用和百村升级行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活化”的工作思路,结合古村落自身特点,以“一村一品”的定位对30个古村落进行差异化活化升级。

  如“文翰松塘”就是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最显著的特征。拥有800年历史的松塘村素有“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之美誉。自宋以来,先后孕育出20多位举人、进士,其中4人进入翰林院。松塘村村居环塘倚岗列建,百巷朝塘。村内功名石碑、宗祠家庙、书舍家塾、文武圣庙、名人故居鳞次栉比。禅城区张槎街道莲塘村则是充分发挥“南狮发源地”和“陈太吉酒厂”的龙狮和酒的文化特色,以“酒香莲塘,龙狮胜地”作为品牌标签进行文化挖掘。

  目前,30个特色古村落活化、30个城中村(旧社区)升级改造和48个“五好”新农村建设顺利完成,其中南海松塘村荣获2016年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顺德逢简村、三水长岐村等古村落活化成效显著村落,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新热点。顺德逢简村还形成了现代创意产业体系,获得2015中国最美村镇榜样奖。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佛山市视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曾实地考察松塘村的古村落活化升级,赞叹道“记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也为佛山活化古村落的工作点赞:“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把极富人情味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它们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比博物馆、比书本记载来得更丰满,也更生动。”

“佛山韵律·和风鸣畅”将2016年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民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创作等有机整合。图片来源:佛山文化    

    特色品牌注入岭南文化新内涵

  文化引领未来是中央和省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在佛山市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报告中,佛山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文化导向型城市。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佛山的人文DNA,鲁毅要求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丛书第一辑10种书以佛山历史文化发展为脉络,从经济、人物、中医药、粤剧、状元文化、古建筑、风俗、铸造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佛山的丰富历史文化。

  要实现《总体规划》的目标,还需要佛山市委、市政府对佛山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新思路,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内涵,从而实现佛山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及城市建设融合更新,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文化名片。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目前,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逾13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00平方米。重点打造魅力佛山·四季情韵艺术惠民工程以及崇文佛山·阅读春天、南风讲坛等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广泛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惠民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外来务工群体。

  佛山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以文艺精品创作、民俗品牌活动和多彩文化形态树立城市新形象,涌现了佛山祖庙北帝诞、西樵观音文化节、陈村花会等重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四大名镇”文化经贸系列活动;结合岭南天地、国艺影视城等文化商旅项目,打造具有岭南文化韵味的旅游舞台剧目;推出如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等兼具地方特色和全国影响的剧目,塑造文艺创作的地方品牌。以新时期的城市精神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实现佛山文化走出去。(文/佛山日报记者雷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