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杂货铺里的“国宝级RAP”人物

2018-5-24 10:21|原作者: 佛山新闻网

  在佛山,有这样一种“RAP”,腔调简朴流畅,诙谐有趣,富有乡土气息,不知道您是否听过?它就是佛山的龙舟说唱。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佛山新闻网走近龙舟说唱“国宝级”人物,带您感受充满张力的民间艺术。

  “江风吹来凉清清,远处天边飘着片片云影,各种船只往来不停......”,撑起半米长的漆红木雕龙舟,手里拿着一副小锣鼓,陈振球摆开架势,敲着锣鼓,一曲地道的顺德腔《水角风光赞》缭绕在河畔。河畔边的路人闻声驻足,一些熟悉的街坊冲他打趣道:“哟,又来唱龙舟喽!”

  年逾七旬的陈振球,家住顺德杏坛镇龙谭村,已有六十多年说唱经验的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振球在村里开了一家杂货店,店内悬挂的零食,两把未熟的香蕉,门前帮邻里代卖的蔬菜,这些琐碎的事物正构成了陈振球日常生活的元素。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朴素的大伯,背后竟隐藏着这样一个“国宝级”身份。

  向知名的“龙舟公”偷师

  从十四五岁开始跟师父学习,上街表演,年过七旬的陈伯已有六十多年的说唱经验。以前没有收徒弟这一说法,龙舟说唱都是通过模仿师父说唱、敲锣打鼓慢慢积累的。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生活比较安定,在杏坛龙谭有多家茶楼,人们花费5分钱买一个茶位,再花3分钱左右去打赏台上表演的人。陈振球小时候偶尔跟着父母或者亲戚到茶楼,在那里,他看的如痴如醉,渐渐地对龙舟说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如何拉腔,如何敲打锣鼓。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那时陈振球已经成家立室。为维持生计,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会跟妻子一起到比较富裕的村落表演说唱,表演一个早上大概能赚20元,这对于他们来说相当可观,因为平时在生产队工作,20元已是一个月工作的收获。

  “朴素却不简单”的说唱道具

  谈到龙舟说唱的道具,陈伯说现在这个是近两年新制的。龙舟要请木工师傅制作,但现在已经很少木工师傅了,因此部分用塑料替代了木材。1970年做一条龙舟要30元,相当于现在1500元,而现在他手上的这只小龙舟则花费了2000余元。

  木雕龙舟里有观众、祭坛,里面是神庭和仙翁,口叼绿叶寓意生机勃勃,也反映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寄望。“之前用的龙舟跟随我五六十年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一直用着,可是时间久了它就作废了,不得不换新的。” 陈伯惋惜道。

  特别的龙舟“RAP” 有韵无谱

  “听说龙舟说唱已经流行了两百多年,是龙江的一位文人创造的,凭借他独特的声调和腔调逐渐流行于百姓的生活中。”陈伯说。龙舟说唱代表喜庆,有值得庆贺的喜事都会找来龙舟说唱者,以此助兴。

  “龙舟说唱不像歌曲那样有韵有谱,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要押韵,这是肯定的。”陈伯说。在找好题材后,陈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构思并决定一个韵调,把这个韵调应用到整首龙舟曲中,这样听起来才会有韵味和乐趣。编一首龙舟曲并不容易,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期修改耗时很长。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重视,陈伯也希望把自己热爱的龙舟说唱传承下去。2017年,他在顺德杏坛伍蒋惠芳中学接收了30多名学生,同时也会不时地被邀请到区镇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演出,把龙舟说唱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

▲陈伯在伍蒋惠芳中学“龙舟说唱基地”介绍他获得的成就

  由于没有固定的谱,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陈伯会十分耐心地逐句教授,细抓学生的语气和表情。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他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而底蕴深厚的龙舟说唱,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