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南海神诞为什么又是波罗诞?

2015-4-9 15:32|原作者: 南方网

  一年一度的广州南海神庙波罗诞日前落下了帷幕。这个庙会的历史可是十分悠久了,宋朝刘克庄《即事》诗写到:“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当下,这该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民间影响最大的庙会了。庙会祭祀的是南海神,农历二月十三是其正诞。本来的南海神诞怎么又成了波罗诞,二者是一回事吗?显然不是。
  南海神,是古人所认为的东南西北四海海神之一,《山海经》中已有此种说法。与四海海神对应的还有四方方位神,南方之神是祝融,“其都南岳”。到了汉代,海神与方位神合流,祝融又成了南海神,用韩愈的说法,“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为什么?清朝学者屈大均说了:“四海以南为尊,以天之阳在焉。”然而,祝融不是火神吗?屈大均是这样阐释的:“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
  再看看波罗的得名。浏览诸多文章,大抵皆言因庙中有“夷人”或“番僧”种下的波罗树,并且点明这个番僧叫做达奚,达摩的小弟弟。根据宋朝阮遵的说法,达摩当年是带着两个弟弟“由天竺入中国”,经过南海神庙的时候,“欵谒王,王留与共治。达奚不可,揖欲去,俄死座间,化为神”。因为这老外“植波罗树,不克归,立化于此。故至今海神庙土人皆呼为波罗庙”。
  但照我来看,南海神庙或诞又叫波罗庙或诞,并非种植了波罗树这么简单,应该是两种信仰——信南海神与信佛——合而为一的产物。
  隋朝国家一统,文帝在全国大立神庙,不仅祀海神,而且祀山神。下诏的确切时间是在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其中,“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无疑,此举搭建了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互动的平台。有史书记载的这个前提,我们会发现南海神庙对达摩传说的“攀附”一面。众所周知,达摩是在南朝梁武帝时由广州登陆的,彼时庙尚不存,焉能有弟弟不肯留下之说?因此,波罗及其衍伸出的树、诞、鸡等祭祀道具,必有另外一层原因,决不仅仅如屈大均所说的波罗树有多神奇,什么“树不著花,土人刀斫其干,液出而成实,丑若鬼面,剖之有房,熟而食之,如栗而香”。另一方面,“波罗”二字,很可能是梵语“波罗蜜”之省,而波罗蜜除了是一种水果,还有“到彼岸”的内涵,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这一观念,南朝的人已经有了。《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刘孝标在此注曰:“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综合起来不难看出,南海神与波罗融为一体,不分你我,表明的是本土与外来两种信仰的融合。船只出海,在那些年代的“三观”中必要向南海神祭拜,这是沿海居民具有特性的现实精神需求,由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而祈求佛祖保佑,则是佛教进入之后带有共性的普遍精神需求。南海神与波罗融合得太彻底,至于为后人混为一谈了。神庙中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这又是道教的守护神,亦可见南海神庙文化的多元一面。
  “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民谚折射了波罗诞在百姓心目中的至高地位。2011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一民俗榜上有名,等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我们在热热闹闹传承民俗的同时,探究一下其深层内涵,也不失为趣味所在吧。
来源:南方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