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剩女”研究者罗爱萍:接受不了可以拉黑我

2015-7-29 13:54|原作者: 南方都市报

  其人

  罗爱萍,1977年生,广州人,《中国剩女调查》一书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文学学士,本科毕业后供职于媒体。随后辞职进入中山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毕业后又进入媒体工作。2010年获志奋领奖学金进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传播学。2015年6月从媒体辞职,现为自由职业者。目前亦在写作《反逼婚手册》,进而开始思考如何为单身女性提供实际的生存策略,让单身女性过得更好。

  你了解“剩女”吗?“剩女”真的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吗?“剩女”承受的社会压力可能比同性恋人群还大?《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其实是在消费“剩女”?

  一个给大龄单身女性带来歧视和困扰的标签,一位38岁的资深“剩女”,一本被外界称为大龄单身女性“真实生活图景实录”的书。“剩女”和罗爱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一本《中国剩女调查》,又会引发何种关注和争议?

  让“剩女”研究者罗爱萍告诉你。

  “剩女”研究“剩女”

  在有些人眼里,罗爱萍就是“剩女”。

  什么是“剩女”?她的书里写道,“剩女”一词最早流传于网络,后来被大众媒介广泛使用,到2007年被教育部定位成汉语新词之一。那一年,罗爱萍刚好30岁,按照民间对“剩女”的年龄界定,她当时已是不折不扣的“剩女”。

  一个“剩女”是如何想起去研究“自己”的?罗爱萍称,动机源于“媒体上的‘剩女’们总是呼天抢地,和我的生活很不一样”。

  2008年,罗爱萍在网上认识了在美国工作的王蜂。

  “当时我们就是网友,共同发现了很多问题。我25岁就结婚了,已不是‘剩女’了,但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对‘剩女’的攻击言论”,王蜂回忆,关注女权的她认为攻击所谓“没人要”的女生是一种非常恶毒的手段,这些人通常还会攻击女性的其他方面。她认为,女性必须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包括不结婚的权利。她和也对“剩女”话题感兴趣的罗爱萍一拍即合。

  她们正是2014年出版的《中国剩女调查》一书的第一和第二作者。《中国剩女调查》第三作者是罗爱萍的大学同学江宇,也是“剩女”一枚,在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的她硕士论文写作时就涉及到了性别理论。

  用文献、数据和访谈呈现她们所认为的“剩女”实况,并试图颠覆社会赋予“剩女”的一般内涵,正是《中国剩女调查》的本意。按罗爱萍的说法,“剩女”这个标签给大龄单身女性带来歧视,现实的策略是颠覆这个词的内涵,因为在目前情况下“你不大可能消灭掉这个词”。

  研究“剩女”并写了一本关于“剩女”的书,甚至写《反逼婚手册》,不少人猜测源于罗爱萍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她承受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很大。

  反驳了这一说法的罗爱萍说,根据对大众媒体“剩女”报道进行分析,她和其他写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媒体建构的“剩女”形象,只描述了这个群体的某一个方面(两性情感),而极少有内容关注了她们的职业。这些报道中,对“剩女”的态度更多是探究、劝解和消费,很少关注她们的内心感受和对社会的贡献。

  以很红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例,罗爱萍认为,这类相亲节目是对大龄单身女青年的“恐慌营销”,通过恫吓“剩女”来提高收视率,加重了“剩女”这个标签的污名化。

  罗爱萍还发现,一个与普遍认知相反的结论是,“剩女”报道中,高学历“剩女”的比例似乎高于低学历。这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中国高学历未婚女性在所有未婚女性中占比并不高。

  关于被标签化的“剩女”,王蜂也认为,社会对“剩女”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的女性为了支持‘结婚不好’的观点,就说单身女性很有钱,都是白富美。虽然这样的说法很给单身女性长脸,但这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

  王蜂说她们的书《中国剩女调查》至少说出了一个事实,其实大部分单身女性并非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且她们确实比已婚女性更容易遇到贫困问题。“我们的做法、我们的主张就是要教给单身女性如何理财,如何发展事业来改变贫困的现状,而不是说为了解决贫困就去结婚,或是不结婚但甘于忍受贫苦的现状。”王蜂称,她们希望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帮助女性更好地解决问题,改善处境。

  作为第一作者,罗爱萍坦言,受制于个人的理论水平,《中国剩女调查》理论深度不够,但这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书,达到了扩大影响力的基本目的。

  她们为何“剩”下?

  “剩女”是怎么“剩下”的?100个人可能有100种原因。

  罗爱萍在书中表示,受访者的原因主要有:认为生活暂时不需要男性;忙于学业和工作,没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不想太早结婚以及相亲恋爱不顺利等。在她的43名受访者中,因相亲恋爱不顺而没有结婚的最多。非自愿单身占多数,自愿暂时单身的其次;自愿稳定单身和非自愿稳定单身的都是极少数。

  无论在微博、微信还是日常交流中,罗爱萍都特别强调女性的经济独立。她自己的第一段恋情,也是因为双方学历和经济能力的不相称而结束的。她认为这段关系“不划算”。而她的第二段恋情是从网上发端的,对方是个比她小12岁的男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段恋情是在她“觉醒”后开始的。拍拖一年多后,男方出国,罗爱萍主动提出分手。

  在30岁左右,和她的部分受访者一样,罗爱萍也曾多次相亲。相亲对她而言,并非痛心疾首的经历。她认为相亲的过程也算愉快,也遇到过一些不错的男士。

  如今,这本《中国剩女调查》已出版一年,罗爱萍从2008年起访谈过的43位受访者中有很多人已结婚。不过罗爱萍一直单着,而且成为自愿稳定单身者。

  她说自己现在已主动关上通向婚姻的大门,如果遇到心仪的人可能会选择同居,但不考虑进入婚姻。

  不管“剩女”的标签给大龄单身女性带来何种尴尬,相关话题还是会牵动大众敏感的神经。《中国剩女调查》一书为罗爱萍带来知名度,但并没有给罗爱萍带来经济上的直接受益。迄今为止,她说版税还不够她支付数万元的调查费用。但她坚持认为这是个人事业上的一个突破,并在上个月选择从她供职的媒体辞职。

  罗爱萍认为,国外有些相关领域研究者或许有更高的理论高度,但她们是国内首先对“剩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占了先机。她称会尽量对书中的访谈对象进行终身追踪,“国内很少有这样的研究,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长期的项目。

  励志和争议

  作为大龄单身女性,罗爱萍说自己并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但并不表示其他女性没有。她接触过的最严重的案例是,有位父亲因为女儿没结婚而精神抑郁了。

  “亲妈还说,不结婚心理变态,不结婚没有责任感,不结婚是自私神经病”,这是罗爱萍的一位粉丝在她微博的评论。罗爱萍微博的评论中,有很多人未必认同她的观点,甚至有些言论攻击她嫁不出去、充满恶意,但也有一些大龄单身女性在这里抱团取暖。

  有女网友表示,罗爱萍很勇敢,帮助大龄单身女性看清社会现实,解除社会强加给大龄单身女性身上的枷锁,认为《中国剩女调查》很励志。甚至有人表示要买书给对自己逼婚的妈妈看。

  并不完全认同罗爱萍观念的一位“剩女”也认为,她在28岁左右就感受过精神上的压力。“精神压力来自于一个非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有统一的模式,似乎这样才有安全感。如果你选择跟传统社会不同的道路,就有人想把你拉回来。”

  这位“剩女”称,参加同学聚会,一个已婚已育的同学和一个单身的同学状态都很低迷焦虑,已婚已育的那个会得到同情理解,大家会认可生活本身就很累。而未婚未育的可能被说成“没有男人才会活成这样”。

  而一些罗爱萍的前同事认为,《中国剩女调查》之外,她在社交平台的言论表露出反婚倾向,喜欢描述婚姻中不幸的一面。也有与罗爱萍熟识的朋友认为她的“激进言论”,可能会不利于人们真正了解“剩女”这个群体。罗爱萍坦言,这些年她的朋友圈确实在发生变化,有朋友因为她的言论想拉黑她,另外一些朋友走入婚姻后,忙于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也渐渐淡化。

  罗爱萍说,其实她主张的是结婚自由,不结婚也自由,“我负责提醒她们,结不结你自己决定。因为最后的风险和后果是需要你自己承担的。”

  对自己婚姻质量有较高评价的王蜂认为,在告诉未婚女性婚姻前景时,“如果她们把最糟糕的情况都打算了,她们婚后发现情况没有那么糟糕时其实是有助于在婚内感到更加幸福和自信的。”

  “就算你没有劝服任何人,但你的存在就是一种胜利。对‘都’字的反驳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做好自己,奋发向上,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把你的理念过出来了就是一种胜利”。王蜂说。

  对话

  “社会需要一小部分人来引领”

  《中国剩女调查》给罗爱萍带来知名度,她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争议和怀疑。

  南都: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女性议题的?

  罗爱萍:去英国的时候。很多同事说我去完英国回来整个人都变了。整个人变得更加开朗,更加敢于表达自己。以前不大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觉得我以前的人生基本上都是很压抑的。我对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外在的。别人觉得你长得胖啊,不好看啊,我就没有自信了。但现在即使别人说我老啊胖啊我也没关系,我已经建立我的自我评价体系,那是你的看法,但我不这么认为。

  南都: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吗?

  罗爱萍:我觉得是对自己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女性,很多人会要求你长得漂亮,贤妻良母之类,我也曾这样想。但我现在觉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有权利去那样做。

  南都:你是别人眼中所谓的“剩女”,又做“剩女”研究,你觉得你能客观地看待“剩女”吗?

  罗爱萍:我觉得不需要客观,我就是用这种身份去抗击这种污名的,不需要客观。这代表我的声音,我的立场。就好像那些人说“剩女”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客观的。一开始我批判性是很强,但现在我觉得我需要去改变他人,改变世界,需要往后去退两步。就是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跟他们沟通,所以我就退了。因为我觉得你坚持批判性这么强的话,你能影响的人太少了。那我就情愿妥协一下。

  南都:说你偏激的人主要是说你哪方面偏激?

  罗爱萍:主要是(我说)婚姻里面对女性不利的地方。你会发现有些人的思维是封闭的,如果我觉察他的思维是开放的,我会跟他说下去。但凡发现他思维是封闭的,那就停止。

  南都:对于非议你怎么看?

  罗爱萍:那些风言风语很快就会过去的。整个社会的舆论其实是暂时性的,就像以前大家嘲笑凤姐丑,但现在整个社会舆论都变了,也有人赞赏她的奋斗,还有社会对美的标准其实也在改变。

  南都:你的一些朋友也认为你有些观点激进。

  罗爱萍:我知道有些朋友会不接受我的一些看法,但我不会因为他们不舒服我就不说。我的底线是要维护我的言论自由,如果你接受不了可以拉黑我。我觉得在网上你拉黑了我,线下还是可以继续做朋友的。我就有一个朋友直接跟我说(看了我的微信)受不了我,我就说那你就先把我拉黑吧,我们还是好朋友,不过最后他也没有拉黑我。

  南都:你觉得你对婚姻的看法客观吗?

  罗爱萍:我觉得蛮客观的,婚姻对女人来说是有一种避险的功能。但是单身女性,没有承担婚姻的风险当然也享受不到它的好处。我觉得我还是挺客观的。就是你要看到它的风险,同时承认它的好处。

  南都:你说你已关闭走向婚姻的大门,原因是什么?

  罗爱萍:其实就是为了彰显我是个走在潮流前面的人。就是为什么要从众呢?

  南都:你认可这种刻意的特立独行?

  罗爱萍:认可啊!社会就是需要有一小部分人来引领的。如果我能做到,我觉得挺好的。

  她 们 说

  朋友S女士

  勇敢但不要愤怒

  “社会当然对‘剩女’不公。你必须活得很好,就没有人说你。如果因为你没有结婚就被认为变态,我们一定要说‘不’”,罗爱萍的朋友S女士,也是大众眼中的“剩女”。她说社会的压力也是自己成长的契机。

  “她的行动力超强,这方面我非常佩服。”S女士说,她认为罗爱萍是个“斗士”,向社会开炮,也向自己开炮,为“剩女”争取权利让人佩服。不过S女士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单身大龄女性就有强烈的愤怒,认为社会在压迫自己,“我跟她的分歧在于我也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模式,这是为了让自己更完善更强大,不是为了找男人。”

  罗爱萍对婚姻的看法,S女士也不完全认同,“比如她在朋友圈发一些证明婚姻很危险的案例。我依旧认为婚姻和恋爱是美好的事,我也向往,但我觉得这个不是能勉强得来的。”

  合作者王蜂

  她是很容易幸福的女生

  在罗爱萍的合作伙伴王蜂眼里,罗爱萍“是一个挺容易幸福的女生,喝点酒,健个身,吃点饭她都很开心,我没有这么宽的心。”

  王蜂称她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罗爱萍的观点激进,她认为其中一部分人认为罗爱萍是大龄单身女性,说结婚不好无非是为了避免尴尬;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已婚人士,且自己确实过得很幸福,因此觉得这是在说谎。对于这样的分歧,王蜂认为需要增强双方沟通,而不是只去看罗爱萍的某几个观点。

  王蜂说罗爱萍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她一直坚持她的目标和方向,不会半途而废,而且她待人非常真诚,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值得合作。”王蜂还觉得罗爱萍很善于给自己正面暗示和鼓励,“不管别人配合不配合,她都是积极地给自己正面暗示。”

  女权观察者李思磐

  单身女性可形成互助小组

  “她微博上那种状态会让挺多人不能接受,对结婚的人有疑似攻击。可能跟她个性有关系,她比较务实。但对单身女性在健身、养老以及存钱等层面的提醒是有一定好处的。她只是把丑话说在前面。”李思磐认为,大龄单身女性确会遇到一些困境,这部分跟性别有关系,部分跟文化有关。中国有些父母、亲戚没有很好的界限感。

  对罗爱萍正在从事的“剩女”研究,李思磐认为是把比较零散的东西形成一个概念体系,提供的策略也比较成系统,是让单身女性了解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怎样过比较好的生活,而且挑战了主流观念。但她认为罗爱萍尚未考虑不同阶层女性的问题。自中国现代化以来,受过教育的女性选择单身困难较少,反而是受教育较少的女性很难选择单身。

  她认为,罗爱萍的“剩女”研究有些方面还是站在比较个人化的视角,提高女性的素质并不能够解决性别歧视,诉诸个人奋斗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如果你奋斗了还是上不去怎么办呢?”她认为将来女性不婚的情况肯定越来越多,可以考虑让有共同处境的单身女性通过小组制等方式形成互助,这个群体在商业领域和社会政策领域都存在很多合作的可能。例如可以在装修方面进行互助。她也强调,结婚也并不意味着各种惨,其实大量所谓的“剩女”对婚姻是持开放的态度,并没有排斥婚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