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南庄孔家村:开笔礼80载后重开,是“根”文化的胜利

2015-9-10 11:32|原作者: 25小时网 钟梓毅


  文/ 25小时网 钟梓毅
  孔庆炜 伦仲权 供图

  三拜孔子、执手启蒙、敲启智锣,朱砂开痣、最后绕文昌阁祈愿……一整套开笔礼做下来,花了90分钟。但很少人明白,这90分钟,5400秒,对罗格孔家村的乡亲父老而言,是如何的意义深重。
  自800年前孔子五十三代孙孔阜林于南庄开村定居,南庄罗格孔家村人才辈出,私塾众多,翰林孔继勋、探花罗文俊、进士冼斌、教谕何汝龙等均可谓一代名儒。罗格孔家村作为佛山文风最盛一脉,也是佛山最应该举办开笔礼的地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罗格孔家村开笔礼自上世纪中期,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80个春秋。今年,在南庄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格孔家村开笔礼得以重开。
  “老怀安慰,心里是激动,更多是感恩。”等了大半辈子的孔家村老人孔宪注已经红了眼框。

  而今终还愿,一别竟是八十载

  今年84岁的孔宪注,是孔子第72代传人。白发苍苍的他,近年来越发念想起年少时的往事,而开笔礼是他最放不下的一件心事。
  “那时候我还很小,不过还是有幸经历过开笔礼。”孔宪注娓娓道来,80多年前,村里的孩子入私塾读书前,都要穿戴整齐,到村里的文昌塔行“开笔礼”,由于举行“开笔礼”时,小孩子要穿新衣服,家人还需备祭品,花费颇大,一些家里没条件的则只能在家里拜拜孔子像,也算开笔了。
  这个记忆,后来成为了孔宪注最珍贵的童年礼物。令他唏嘘不已的是,后来南庄就再也没举办过开笔礼,“没想到一别竟是80载……”孔宪注低头叹息到。
  在孔宪注看来,村里恢复开笔礼的传统民俗,就是对先辈重文兴学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传承。“孔家村一向鼓励村民读书,人人以读书为荣,而且要比谁读得多,谁读得好。”

  开笔礼回归,怎可缺了这人生第一课?

  时针指向今年8月9日,来自佛山各地的60名学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禅城南庄镇罗格孔家村祠堂行“开笔礼”,从此成为孔子门生。
  伴着阵阵乐声,学童们在老师带领下,步入设在孔家祠堂里的“诗礼堂”,观看了麒麟表演后,由开笔先生邱继锋向学童们介绍“开笔礼”的含义,为60名即将走上求学之路的学童破蒙启智,解析“孝”、“勤”等传统美德的内涵。

敲完铜锣,开笔老师为学童们点朱砂。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又称“开天眼”。


  接着,先生引导学童们手执毛笔,描摹“学业进步”的美好愿望,为其开笔。然后,学童们依次敲启智锣,朱砂开痣(智),穿上博士袍,绕着文昌阁祈愿,完成开笔礼的整个仪式。
  “必须重振罗格孔家村传统,这是孔子后代的使命。”孔子第74代后人、禅城区政协委员孔繁文说到,开笔礼并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在孔繁文看来,过去因为战乱和动荡等种种原因,导致开笔礼被搁置,那是历史原因;如今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南庄人再没有理由不站出来,承担起传承孔子传统文化的责任了。
  “像祭孔和开笔礼这些祭礼,分家祭、官祭和民间祭祀三种。这些年来,祖庙、西樵、三水等地都有自己的祭孔仪式和开笔礼,相反,罗格孔家村是正宗的孔氏家祭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开笔礼,这实在说不过去。”正是因为每一位罗格孔家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南庄镇政府的支持和孔家村村民的努力下,阔别80载的罗格孔家村开笔礼终于如愿在今年得以重开。

  800年罗格孔家村,发出最正统的声音

  孔子后代,尊尚儒学,800年前,孔氏五十三世祖孔阜林迁居罗格,开基辟村,名为文宗里。数百年时光酝酿,这孔氏一脉耕读传家、繁衍不息,渐成大族,而今村内仍书香四溢。
  作为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繁文介绍,佛山约有1.6万孔子后裔居住,五区均有孔姓村,禅城区南庄罗格房;顺德区勒流上涌房;南海区大沥南村房、白坎头房、聚龙房,狮山石碣房、龙头房、邹边房,桂城叠滘洙泗房、东胜房等等,其中以南庄罗格“文风最盛”。

罗格孔家村天南圣裔祠始建于雍正初年,其祠额为清进士福建巡抚潘思榘所书

  走进孔家古村,村子里天南圣裔祠和南庄孔公祠门前的旗杆夹,忠实记录着罗格孔家村的光荣历史。“孔家村读书人很多,走出过很多进士举人,在祠堂门口和祠堂里面都有所记录。”孔繁文告诉记者,孔家村的祠堂门口有22对旗杆夹,每个旗杆夹都代表着一位从孔家村走出来的翰林儒仕。孔繁文给记者指引了一块旗杆夹,上面写着“道光癸巳科会试中式,殿试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朝考一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孔继勋立”。据介绍,孔继勋是孔家村在科举制中取得最高功名的儒士,而他也是一代名臣曾国藩的老师。
  “孔继勋对孔家村有很大的贡献,清末‘广东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岳雪楼就是由他出资所建,大大提高了孔家村在文化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孔繁文告诉记者,单在近代,孔家村就培育出翰林一人,进士一人,举人八人,副贡生三人,七品以上文官有四十多人,将军有三人。

  重振孔文化之路,任重道远

2013年孔家村重建文昌阁,从今年开始正式恢复在文昌塔下举行文昌帝君神诞庆典活动。


  事实上,今年以来,为了发扬孔子文化,南庄镇政府和罗格孔家村做了许多努力。除了重开开笔礼之外,今年还恢复“文昌诞”, 南庄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孔庆炜说到,“我们将争取恢复春秋二祭、华光诞等村内的传统习俗,一步一步来!”
  文昌诞也是孔子文化的重要习俗之一。自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文昌阁建成,拜文昌的传统已在孔家村延续了223年历史。文革时期,文昌阁曾一度被毁,传统习俗被迫中断。2013年,孔家村重建文昌阁,一年一度的文昌诞得以恢复。
  “近年来,南庄镇大力推动旅游文化工作,整合资源,吸引客源,集聚人气,积极打造旅游线路,其中‘人文古村游’作为主推路线之一,将结合紫南村、罗格孔家村古村活化契机,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逐步恢复‘文昌诞’、‘开笔礼’等节日习俗,打造旅游产品。”孔庆炜表示。
  这一条重振传统文化之路,注定是孤独而漫长的。可贵的是,孔家村民一直坚持孔氏传统,把耕读传家当作立家之道。如今,作为全市30个活化特色古村落之一,罗格孔家村近年来通过改造提升,为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付出不懈的努力。

  【声音】
  社会太浮躁,亟需传统回归

  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孩子们吃洋快餐、穿洋装、学外语、打电脑,多数“电脑新人类”连手写钢笔字也七歪八扭,提笔忘字现象更是非常普遍,对其他优秀文化传统也往往嗤之以鼻。如今正统“开笔礼”回归,正是努力矫正这种“失礼”现象的重要一步。一个隆重的开笔拜师仪式,让正式成为“孔子门生”的孩子了解到上学求知是一个神圣的使命。

戴上四方帽,穿上学士袍,在孔子画像前留张合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记在心中。


  相关连接:
  正统的孔家村开笔礼仪

  1、正衣冠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2、麒麟表演

  “麒麟引路”的典故源自于孔母诞孔子前夜梦到麒麟。故此,麒麟的出现被视为将有圣贤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亦以“麒麟儿”来形容聪慧的孩子。

  3、三拜孔子

  双手合十在孔子画像前拜三拜,从此正式成为孔子门生,以敬先贤。

  4、启蒙描红

  “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5、击鼓明智

  “击鼓明智”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6、朱砂开痣(智)

  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 

  7、绕文昌塔祈愿

  学童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来到罗格孔家村的文昌塔前绕塔祈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