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90后的新工厂生活:与机器人做同事

2016-10-28 09:21|原作者: 南方日报

  在佛山市迪赛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赛纳”)2号生产车间,智能装备部的技术人员余晓杰正熟练地操作着机械臂,抓取传送带上的物料送往下一生产环节。

  熟练的操作让人很难想象余晓杰是一名95后。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板口中“机器人调试No.1”的年轻人,原本攻读的是室内设计专业。如今,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余晓杰已能熟练操控安川、华数、埃福特、起帆等多种品牌型号的机器人。

  在迪赛纳其他车间也随处可见操控调试机器人的90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特殊岗位招工难等问题逐渐放大,通过“机器换人”改造生产线,已然成为许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首选方式。

  迪赛纳只是南海传统五金行业智能化改造的一个缩影。作为以铝型材、传统五金、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城市,体量庞大的南海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工业生产线改造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而在一周前,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在南海揭牌成立。随着政府政策与市场导向的不断推动,该中心的成立瞄准南海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巨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缺口,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转型升级与工业生产线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奠定坚实基础。


  拒绝流水线生产 与机器人“共舞”


  迪赛纳的产车间,一台新型的冲压机器人由于所产品临时变更,需要变换生产模式。在收到车间同事的请求后,余晓杰第一时间赶到这里,对该台机器人的程序进行重新调试。

  在迪赛纳智能装备组的研发部门,像余晓杰这样的90后技术人员大约有20人,占到了整个部门人数的20%以上。

  90后“进军”工厂的现象不仅发生在迪赛纳,在佛山,不少的90后开始对工厂开始改观,选择成为佛山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一员,而吸引他们的,正是自动化流水线上的一台台工业机器人。

  谈起自己的工作,余晓杰认真的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对生产车间里的机器人进行调试和维护,根据不同的产品生产要求,对机器人的动作和对应模具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机器人厂家派驻的工程师对接。”

  然而在1年前,从广州某中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晓杰,还不了解所谓的工业机器人,“毕业后,自己并没有从事室内设计相关的工作,而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开了个手机店。当时虽然能赚到些钱,但自己却对此不感兴趣。”后来,通过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以及在父亲的建议下,余晓杰选择进入工厂工作,与工业机器人打交道。

  “第一天面对着灵活且颇具科幻感的工业机器人,就点燃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能够整天与这些机器人打交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工厂工作的决心。”余晓杰认为,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劳动力缺乏,导致工厂招工困难,而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恰好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与机器人一起工作,这种在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通过遥控板和代码指令操控先进的机械臂,完成冲压、焊接等高难度动作,这些在余晓杰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场景,却足以令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感到十足的羡慕和好奇。

  “我经常把自己工作的场景录成视频给朋友们看,不少人还会追问我是否还有相关的职位空缺。”余晓杰认为,对于进入工厂里工作,身边不少90后与自己有着同样的看法,“大多数90后不愿意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单调的工作,相反,他们更愿意选择与机器人相关,且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以前总觉得90后,包括自己的儿子,会嫌弃工厂的工作环境,不能吃苦。”余晓杰的父亲余传明是迪赛纳某生产车间的主管,随着越来越多90后进入工厂工作,他对于90后的看法,正逐渐改变,“这群孩子都比较好学,从不抱怨工厂里的环境,而且还经常自愿性地回到车间加班,熟悉那些新进厂的机器人。”


  师徒结对补“经验短板”


  向车间内流水线上的老前辈请教,是迪赛纳智能装备组中,这群90后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老前辈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面对很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他们都有很多灵活的解决方法。”刘川说。

  1991年出生的刘川,也是迪赛纳智能装备组的一员,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对工厂内的工业机器人及其他自动化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与老师傅打交道是他的工作常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机器人的夹制具设计这一块,经常需要请教老前辈。”刘川介绍,机器人在冲压不同的产品时,需要不同的夹制具,“有时候我们自己所设计的夹制具,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由于被冲压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机器人在夹举冲压件时不牢固,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设想的夹制具与实际操作不匹配。”在遇到以上问题时,刘川经常会跑到生产车间,与老师傅交流,讨教应该如何对机器人的夹制具进行改进。

  在与老师傅讨论的过程中,刘川也常会反思,“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提出的设备改进建议经常被老师傅否定,而他们否定的原因往往是宝贵经验的总结,对于自己而言则十足宝贵。”

  对于年轻的90后技术人员而言,缺乏实际经验是他们个人发展中主要的短板。对此,公司鼓励90后与老师傅以及机器人厂家所派驻的工程师进行师徒结对,促使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公司还会经常组织我们去参与工业机器人的相关培训,比如说我们最近刚刚结束了在日本安川机器人广州培训基地的培训。”刘川说。

  在迪赛纳,像刘川、余晓杰一样的90后,从现阶段来看,与流水线上的普工相比,他们充当的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师助手的角色,作用更为突出。但对于未来,这群90后对自己职业规划却不止于此。

  “成为一名机器人工程师需要不断的积累,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会不断地遇到新型的机器人和对应的编程软件。”对此,除了公司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外,刘川平日里还会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上在线学习平台,自学不同的工业机器人软件编程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工业机器人工程师。”


  “机器换人”带动专职岗位招工热


  “90后的员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他们正逐渐成为迪赛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很多企业老板观点不同,迪赛纳总经理胡亚军认为,90后不仅十分乐意操作机器人,他们在运用掌握机器人技术过程中也十分容易上手。

  不过,胡亚军认为,与老一辈员工相比,90后员工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同。“这也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知识型以及具有研发前景的企业,我们在吸纳90后员工时,也会考虑通过组织相关培训等方式,加大工程师与90后员工的沟通交流。”

  “我们的合作伙伴涵盖全球500强企业,同类产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排第一,他们的需求量很大,这反过来也推动我们通过不断改造完善生产线,保证产品出货量与质量稳定的同时,加大产品设计创新的力度。”胡亚军说。

  作为一家设计及生产焊接自动化设备、机器人集成设备、人体工学及办公用品的企业,迪赛纳的五金产品畅销美国市场,覆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大型超市和互联网电商渠道。

  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与机器人的大量应用,迪赛纳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最高峰的时候有3000名员工,而随着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的应用,目前公司现有员工是500人,未来还会减少到300人,但产值则可以从现在的2亿多元增加到5亿元,实现翻一番。”胡亚军说。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一些与迪赛纳合作的世界500强企业便开始陆续派技术人员过来指导工厂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而从2014年开始,迪赛纳开始陆续应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冲压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和码垛机器人。

  在他看来,随着生产线的改造升级与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工厂内部员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促使很多老一辈员工不断学习新技术,以适应市场和岗位变化的需求。”胡亚军说。

  胡亚军透露,迪赛纳位于三水的新厂房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在摸索更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后,新厂房在设计之初便考虑融入信息自动化的基因,目标是使用300台机器手,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车间。”胡亚军说。

  这也给迪赛纳招收专职员工带来巨大缺口。“我们正规划招收一批年轻员工,当然也包括90后,我们会从工厂生产线改造之初就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培养。”迪赛纳相关负责人说,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能逐步发展成企业研发部门的人才储备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