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禅城破解中心城区空间难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017-6-26 10:00|原作者: 珠江时报

  佛山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中心城区,禅城也在全力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自2014年底启动创建工作以来,禅城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建设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精准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即日起,佛山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剖析五大建设模式,解读禅城的文化密码。、


  走出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6月24日举行的文化惠民市民观察活动中,40位市民观察员为禅城的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按照“片区设点,区域服务,覆盖广、功能齐、多样化”的原则,禅城探索出社区文体资源“共建共享”的惠民路径,因地制宜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十分钟文化圈”,并引入“互联网+”手段,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创新模式 突破文化活动场地瓶颈

  根据《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然而,作为中心城区的禅城,人口密度大,文化活动场地空间少且分布不均,要保证每个行政村和社区的文化场地都符合标准,并非易事。

  如何破解?禅城结合实际,创新“组合式”、“组团式”、“一站式”三种建设模式,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采用组合模式,分散于同一个社区的不同场所,划分出不同功能,共同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位于石湾的丽银社区,下辖的物业小区均有各自的文化活动场所,但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整个社区的居民需求。为此,社区在三个小区分设活动场所,划分不同功能,总场地接近300平方米。“社区培训去汇银城市花园,健身去丽日华庭,看书可以到金碧花园。”居民冯小姐表示,原来的物业小区各自为政,如今资源联通,居民也多了感情联络的渠道。

  而通过组团模式,相邻社区可共建共享,共同解决场地问题。祖庙街道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基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一直缺乏建设文化活动室的场地。而相邻的培德社区,拥有佛山梁园、培德里和适安里古居民群,文化资源丰富,且建有超过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通过共建共享,培德的文化活动室由两个社区居民共享,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对于有条件的村居,禅城鼓励建设“一站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文化服务功能与其他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服务。在南庄紫南村,文体艺术中心就达到8000多平方米,内设棋类室、舞蹈室、书画创作室、羽毛球场等场馆供村民使用,此外村民职工还能享受劳务对接、困难帮扶、法律援助等服务。

  互联网+延伸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禅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各类活动站点已达到875个,无论你家住哪里,出门十分钟左右就能找到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即便如此,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要步行到这些场所仍是不易。”禅城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禅城引入“互联网+”手段,打造线上“微社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

  位于石湾镇街道湖景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互联网+”社区服务、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至5个社区和3条自然村。片区居民通过“阳光微社区”微信公众号,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社区各类活动信息,还能享受预约体检、教育培训等服务。

  此外,公众号收集居民的个人和活动信息,形成数据库,并以此划分人群,推出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以往参与亲子活动的妈妈们的信息,中心筛选出片区内0——6岁孩子的妈妈,并逐一与其联系,组建起“绘本妈妈俱乐部”,定期组织绘本阅读活动,推广绘本教育。目前,该公众号已有超过1万名粉丝,超过3000人长期关注并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