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龙行澳洲:漂洋过海依旧“最岭南”

2019-11-22 15:03|原作者: 南方新闻网

  周末午后,新西兰奥克兰E-PACS超市的仓库中锣鼓声声。在仓库的空地上,一头来自南海大沥的“南狮”顾盼眨眼,辗转腾挪,活灵活现。

  这是奥克兰义龙醒狮团每周训练的现场。醒狮团创始人刘成德曾在新加坡见识过来自佛山的舞狮表演,从此念念不忘。

  移居新西兰后,刘成德创办龙狮团,从佛山南海买回龙狮,把来自岭南的龙狮文化在当地弘扬开来。

  时间回溯一个多世纪,一批在澳大利亚淘金的广东华工筹款从佛山订做了一条巨大的舞龙,于1892年漂洋过海运回澳大利亚。时至今日,这条大龙仍保存在墨尔本金龙博物馆,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文物之一。

  就像这条大龙一样,从百年前的大洋洲淘金潮开始,跟随广东人漂洋过海的岭南文化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无论百年岁月,还是万里大洋,都难以让这份魅力有丝毫褪色。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南海乃至整个佛山,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尤为特殊的角色。

  少年龙狮队▶▶仓库超市里共舞南海狮

  这也许是老一辈南海舞狮人做梦都想不到的画面:在英文口令下,一组国籍不同、种族不同的东西方少年有板有眼地敲锣打鼓、练习舞狮,时而在板凳和地面间做出一个高难度动作。

  奥克兰义龙醒狮团的少年学员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日常训练。不仅是少年们舞动的狮头外,连他们身上的训练服也来自南海。

  今年67岁的义龙醒狮团创始人刘成德祖籍广东。他从小在新加坡长大,当时舞狮在新加坡非常兴盛。

  “我记得很清楚,从小在新加坡看到的都是‘佛山狮’。那时我就爱上了龙狮文化。”刘成德说。一颗岭南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到一个新加坡华裔少年的心中。

  1987年,刘成德从新加坡来到新西兰,他一边经营超市,一边组建龙狮队,并在传统配乐和动作基础上创新。

  近30年,龙狮队成员几经轮换,最初只有刘成德的家人,后来逐渐吸引了当地人加入。

  奥克兰有大批广东华侨,本身就喜爱舞狮,当地人对这种艺术也兴趣浓厚。时至今日,义龙醒狮团常接到商业演出邀约,已成为奥克兰著名的龙狮队。

  舞狮半生的刘成德对佛山念念不忘,而南海又是佛山龙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刘成德曾到南海寻访黄飞鸿故居,并采购“原汁原味”的龙狮用品。

  看不懂中文的他,细心地把一些票据保留了下来。其中一张抬头为“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四牛和声醒狮用品”的单据显示,刘成德从这个商家不仅买了龙狮,还买了锣、鼓等一组舞狮必备的乐器。

  多年来,每到周末,刘成德都会带领少年学员训练。不少家长亲自把孩子送到这个超市仓库改造成的训练场所。这些学员有的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家庭,有些来自东南亚,还有一些是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

  在这里上课的不仅有刘成德本人,还有他的一些“入室弟子”,担起了助教的角色。

  “你的鼓点节奏不对,要这样来……”在一群孩子中,白人助教Nicolas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新西兰一所学校的中文老师,也是刘成德的徒弟。

  他从小就喜爱中国文化,能用中文对答如流,甚至熟读《道德经》。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Nicolas在奥克兰看到华人舞狮表演后大感兴趣:“我们教孩子中文,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说,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

  当时,他和学校校长提出开设舞狮课程。校长欣然接受建议,并批准了教学经费。为了教会学生,Nicolas首先开始学习舞狮。

  “我下决心,要在学校组建一支舞狮团。”Nicolas每周六都会来到刘成德的“仓库教室”上课。从鼓到镲,再到舞狮,他用了两年时间完成学习,“我学会了,然后再回学校教自己的学生。孩子们都很喜欢,都争着当狮子。”

  如今,Nicolas带领的舞狮队已有20名学生,其中超过一半是新西兰当地人。

  叶问徒孙▶▶带着毛利人弘扬咏春拳

  “开始!”

  在刘成德的超市二十分钟车程外,奥克兰的一家社区会所里,随着教练一声令下,两个新西兰白人青年激烈地展开对攻。

  这是咏春拳师父陈正信在奥克兰的9家道馆之一。陈正信在台湾长大,30年前来到新西兰,成为奥克兰有名的咏春拳师。

  陈正信与南海关系密切:他的师父卢文锦祖籍佛山,有“台湾咏春拳之父”之称。而卢文锦的师父,则是南海籍的咏春一代宗师叶问。

  不仅如此,卢文锦还是叶问的亲外甥。此前,卢文锦曾到南海罗村开设咏春黐手和咏春拳实战的公益讲座。

  从祖籍南海罗村的叶问,到在奥克兰开道场的陈正信,咏春这一有着浓厚岭南文化风格的传统武术就这样在大洋洲得到弘扬。

  “早年有毛利人来找我切磋功夫,从此喜欢上咏春,后来带动了不少毛利人学拳。”陈正信说。30年来,仅陈正信亲自教过的学员就有上千名。其中不乏西方面孔。不少学员跟随他学武超过20年。

  每当有新学员来学习,道场都会发一张调查问卷。“学生们学咏春的目的各异,例如为了防身、健美或者健康。”陈正信说,“但无论谁来,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咏春就要认同它蕴含的传统文化。”

  “咏春是一项讲究技巧的武术,它以中线理论为基础内容,攻击性较强,出招精准,不会有太多冗余动作。”新西兰人Simon是陈正信咏春道馆的一名教练,18岁就从师陈正信,至今22年,深得其中三昧。

  Simon有着双重身份:他是一家B2B网站的买手,常要飞往各地寻找供应商;闲暇时间他是一名资深的咏春拳老师。

  九岁的女儿是他的学生之一,小小年纪已有了不错的基本功。当这个一头金发的孩子与Simon在道场里对练时,总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希望女儿通过学习咏春,变得更坚毅、更自信。”为了追求更高的技艺,Simon本人也坚持一周五练,每次三小时,咏春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后来才知道,祖师叶问的家乡南海,就在我家乡旁边。”46岁的黄曦是广州人,自小跟父母来到奥克兰。

  15年前,爱好健身的黄曦被传统武术吸引,跟随陈正信学武,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因为结缘咏春,很少回到广东的黄曦用一种特殊方式,重新与家乡连接在一起。

  早期爱好健身的他,越学越发现这门来自家乡的武学博大精深,足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有所成的他,也成了一名助教。

  2008年,电影《叶问》上映。看过电影后,黄曦和很多陈正信道馆的学员一样倍感自豪,“当时很多新西兰年轻人都觉得咏春特别酷,来到道馆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爱上了中国文化。”

  在这个生于广东、长于新西兰的武术爱好者看来,来自家乡的咏春,将在大洋洲越来越流行。

  岭南水墨画▶▶融汇中西享誉南半球

  11月,林伯墀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在世界各地有多场画展和活动等待他出席。

  林伯墀祖籍南海西樵大同村。在国内书画艺术界,林伯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岭南画派第三代知名画家、将岭南画派传播到大洋洲乃至西方世界的关键角色。

  而在澳大利亚,他是唯一一位获授“澳大利亚联邦建制百周年成就贡献勋章”的华裔画家。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热爱书画一道。”林伯墀说。早年,林伯墀的祖父从南海到越南做生意,并安家当地。1950年,林伯墀在越南出生,年少就有幸向梁少航学习,此后拜师一代名家赵少昂。

  岭南画派形成于清末民初,以写实和赋色有别于文人画而独树一帜。同时,又擅于吸收西方和日本的技艺,被称为“折衷派”,即“折衷中外”之意。林伯墀的授业恩师赵少昂祖籍番禺,与关山月等著名画家并称“岭南四杰”。

  1978年,林伯墀从越南移居澳大利亚。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从墨尔本成人教育学院的一名中国画导师做起,一边教导学生维持生活,一边坚持创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学习英语,在当地扎根生活。在清贫而专注的环境下,林伯墀的造诣日益深厚。

  在那个年代,相比国内众多书画家,林伯墀的条件得天独厚:他是唯一一个身居澳大利亚的岭南画派传人,可以深入对接欧美的艺术市场,向西方世界展示岭南画派的独特魅力。

  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无形之中改变着林伯墀的命运。

  “我十分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很多澳大利亚人到中国旅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愿意向我学画,也让当地社会更关注我的作品。”林伯墀回忆。

  在林伯墀的课堂上,既有华人,也有大批西方人。历经多年,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有数千名。一些“洋学生”成为岭南画派技法的高手,有的作品在中国获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林伯墀本人的作品也受到了澳大利亚艺术界的认同。岭南画派本就吸收了东西方美学特点,林伯墀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让澳大利亚人为之倾倒。第一次在墨尔本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就被抢购一空。此后,这样的情形屡屡上演。

  在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油画是绘画作品的主流。为了让中华书画文化更好在大洋洲立足,林伯墀坚持为国内画家到澳大利亚交流牵线搭桥,并担任澳大利亚全国美展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书画学会会长、澳大利亚国际书法联盟会长等职务,成为一名推动中澳文化沟通交流的使者。

  通过林伯墀的努力,岭南画派的艺术风格在澳大利亚深深扎根。2003年,林伯墀获得澳大利亚联邦建制百周年成就贡献勋章。不少人认为,这反映了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对岭南画派艺术的高度承认。

  “岭南是我画作的根与魂。岭南的山山水水、千年传承的岭南文化滋养了我,赋予我艺术的生命。”林伯墀说,“岭南画派属于水墨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水墨画有朝一日得到在全世界能获得像油画一样的主流地位。”

  从西樵山出发▶▶岭南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在林伯墀的家乡西樵,2019年定向世界杯决赛前不久刚刚成功举行。跟随着37个国家及地区的运动员奔跑的身影,南海充满岭南特色的风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同在西樵山,就在此次大赛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区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榜上有名。

  这是西樵山在岭南文化体系中地位的有力证明。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现了西樵山以细石器和双肩石器为特征的史前人类活动古遗址,认为其系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了独特的“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所在的南海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广东的侨乡,港澳及海外乡亲超过40万。明清以来,南海乡亲不断走向世界各地。粤剧、龙狮、龙舟、武术、粤菜、中医……众多岭南文化的“代表作”也跟随南海人的步伐,融入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

  在这一过程中,南海出现了不少代表性任务。今年3月,祖籍南海九江、现居法国的世界华人粤剧文化联谊总会会长彭溢威曾回到家乡。在欧洲,他坚持推广粤剧,并倡办欧洲粤剧大汇演,以该汇演为前身的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已经举办多年。2003至2009年间,他推动粤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取得成功。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祖籍南海桂城的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总会会长陈曙仪则是将岭南中医带到大洋洲的代表。在陈曙仪和众多来自广东的中医医生努力下,中医在大洋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从2012年7月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在西方国家还是首次。

  从林伯墀、陈曙仪、彭溢威等南海籍名人,到刘成德、黄曦等与南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普通人,都是岭南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有力推手。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热潮中,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南海重任在肩。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有关文件就提出,“支持设立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从西樵山出发走向世界,南海人还将在岭南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调研手记

  岭南文化缘何在大洋洲长盛不衰?

  为期8天的调研,笔者深深感受到岭南文化在大洋洲蓬勃的生命力:粤语成了通用语言;粤菜馆随处可见且口味地道;舞龙舞狮成为重要节庆活动的必备节目……

  事实上,自1818年广东人麦世英踏上悉尼起,岭南文化便在大洋彼岸播下了种子。本迪戈的金龙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1875年由佛山运往澳大利亚的粤剧戏服。

  200年来,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变化,以武术、舞狮、粤剧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在当地仍长盛不衰。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不无关系。

  从文化内涵构成来看,岭南文化是以南越文化为底本,与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的产物。因此,在尊崇传统的基础上,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土壤,也为岭南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奥克兰Northcote Intermediate学校在2015年成立了舞狮队,如今一半队员是非亚裔面孔。

  从扩散载体来看,文化的迁移扩散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基于地理优势与经济优势,广东人最早走出国门,也最早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社团。如今,广东拥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海外侨胞人数一半以上;粤籍社团在全球华人社团占多数。这些无疑为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播奠定了深厚人文基础。几年前,澳大利亚佛山联谊总会会长李卓琦就曾把佛山传统民俗秋色“搬”到了悉尼街头,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岭南文化在澳大利亚能长盛不衰,还受益于中澳两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2018年中国是澳大利亚出口第一大国与进口第一大国,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游客来源国。经贸交流日益紧密也促使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广泛和深入。岭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随之攀升。

  最重要的是,在大洋洲有着无数位像刘成德、林伯墀、陈正信这样的“文化使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将自己对于岭南文化的追寻与热爱默默传递给更多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岭南文化在海外传承发扬的美好未来。

  ■案例

  一条百年佛山龙的故事

  1892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本迪戈市亮相,舞龙成为当地历史传统

  从墨尔本市开车向西北行进约120公里,即可到达大金山金龙博物馆。多年来,凭借最古老的中国舞龙及多件中国历史物件,金龙博物馆不断吸引着游人前来探访。

  博物馆门前用瓷砖镶嵌而成的珠江流域,昭示着澳大利亚19世纪那段淘金史与远在万里之外的广东有着莫大联系。“当时很多淘金工人来自广东,他们前来淘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古老的岭南文化。”大金山金龙博物馆首任馆长陈序桑说。

  古老的佛山龙成为一座城的骄傲

  走进金龙博物馆,一个巨大的龙头迎面而来,龙身环绕整个大厅,不少游客都会发出一声惊叹,感慨于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见到了如此巨大精美的舞龙。

  1991年,金龙博物馆在原来矿区唐人街的遗址上建成开馆,收藏华人在澳留下来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展品就是一条1892年来自佛山的“金龙”,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舞龙。

  从1869年开始,本迪戈市决定每年举行复活节游行,为一家医院和一家养老院筹款。当地华人热心参加这项慈善活动,他们穿上有美丽刺绣的民族服装,举着从家乡带来的各种彩旗游行。

  在当地华人你一便士我一磅的筹款下,他们于1875年从佛山购买了一整套游街服装,这便是复活节中国人游街活动的历史开始,直到现在还在本迪戈市流传。

  1879年后,这项活动渐趋式微。大金山华人社团为了使它再度振兴,便在华人中募捐,再次派人到佛山制作了一条60米长的“金龙”,1892年,这条龙在复活节活动中首次亮相。

  从此赛龙便成为本迪戈市的一个象征,全城华洋居民都引以为荣。固定在每年复活节期间进行舞龙表演,是大游行的压轴节目,至今不衰。因此本迪戈市又有“龙城”之称。目前这条1892年的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龙,已经被列为维多利亚省文物遗产,如果外出展览需要向维多利亚省报备。

  每名本迪戈学生都看过“中国龙”

  费心筹款的背后是华人饮水思源的胸怀。

  “华人来到本迪戈市非常艰辛,很多无法返回家乡,只能留在这里,所以就需要医院、养老院的看护。”陈序桑介绍,为了感恩,华人十分支持医院的修建。1857年,矿区成立第一所医院时,所有的华工捐款加起来有100英镑,比当时洋人金矿公司捐的还要多。

  “目前金龙博物馆内收藏有9条龙,每一条龙都有名字。比如龙(1892)、新龙(1970)、大金龙(2019)、彩龙等。”陈序桑说。

  他们漂洋过海前来淘金的同时,也带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如粤剧等。馆内展品之中,有几个大箱子就来自佛山,里面全都是粤剧的行头,包括装扮用的衣服、锣鼓。

  在百多年前的淘金时代,本迪戈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华人,每4个市民之中就有一个是华人。如今本迪戈市当地许多市民都是华人的后代。

  “本迪戈市大中小学生都来过金龙博物馆,他们每个人都特别喜欢我们博物馆。”在陈序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段华工历史带给当地的影响,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陈序桑透露,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有意把金龙博物馆建成中国文化中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