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古沉船“南海Ⅰ号”部分瓷器产自佛山!

2022-7-4 17:24|原作者: 南方+

  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的“南海Ⅰ号”,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公布重磅新发现——明确“南海Ⅰ号”沉船部分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并确认“南海Ⅰ号”曾经到过广州!

奇石窑西门村龙窑。

  “南海Ⅰ号”陶瓷器产地确认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从去年9月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与此同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南海博物馆和南越王博物院,对窑址现场采集的标本与“南海Ⅰ号”沉船、南越国宫署遗址同类器物进行对比,最终证实了上述结论。

南海官窑文头岭龙窑。

  去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此次南海窑址考古工作的新发现,恰与广东评上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仅有的两个项目——“南海Ⅰ号”沉船和南越国宫署遗址有密切关联。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表示,相关成果充分阐释了唐宋以来广东陶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更加彰显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世界大都会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对两个‘百大’的最好、最响亮的回应”。

  高科技解开出水陶器身世之谜

  回溯近年出版的“南海Ⅰ号”考古相关报告,一般认为这艘沉船所载的酱釉器都来自福建。然而,广东考古工作者的心里却一直萦绕着没有解开的疑团。

  “我院早就发现沉船出土的部分酱釉器与南海奇石窑非常相似。”肖达顺介绍,由于这个窑址被认为止步于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因此常将南宋后期沉船发现的同类器物归类为福建磁灶窑。

  去年9月,考古队在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发现三处因修路或民房建设等遭破坏暴露遗迹的遗址点。为了探明这批神秘酱釉器的来龙去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开展佛山南海地区与“南海Ⅰ号”陶瓷来源相关窑址调查。

“南海I号”印花陶罐。

  “奇石窑”与“南海官窑”是南海区内宋代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窑场。“南海官窑”又称“文头岭窑”和“瑶头窑”。通过抢救发掘,考古队清理了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从调查采集的遗物发现,奇石窑和南海官窑都盛烧于两宋,而且两者都兼烧内销外贸产品,都生产“南海Ⅰ号”同类酱釉大罐。

  由于南越国宫署遗址也有相关酱釉罐的发现,为了明确三地出土陶罐标本的“血缘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这些标本一并送往北京大学进行化学成分产地分析,利用现代成熟的科技考古手段检验陶瓷“基因”。

“南海Ⅰ号”出土“酒墱”款标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剑锋介绍,考古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南海Ⅰ号”、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发现的部分酱釉大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与广东、福建等疑似窑口出土标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证实:“南海Ⅰ号”有相当一部分酱釉大罐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类似产品都产自南海奇石窑或文头岭窑。

  “过去认为,广东窑业生产在南宋已经式微,这次调查发现南海地区窑业生产到南宋中晚期还保持很大的规模,而且内销外贸市场都有明确的区域性分工。”肖达顺说。考古队还发现,宋代广州窑业向外迁移扩散的蛛丝马迹。这些奇石窑的彩绘陶瓶风格与雷州窑乃至越南地区出土器物的风格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成功实践了水下考古和沉船考古主动回到陆地、寻找相关文物产地的学术路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负责人崔勇表示,“南海Ⅰ号”还有众多不明确窑口陶瓷器有待确认,这也为其后续相关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佐证广州南宋海贸地位依然强势

  此次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等宋代窑址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也为学者解决了一个关于“南海Ⅰ号”航线的悬疑:“南海Ⅰ号”确实曾经到过广州。

  “南海Ⅰ号”这批产自南海窑址的陶罐不是纯粹的货物,还是盛储酒水食物的生活用器,以自铭“酒墱”最为突出。“这些陶瓷器质地粗糙较为低廉,其用途可能为当时的广州公使酒库或私人酿酒作坊用来装酒的容器,又通过地方官府馈赠或贸易上船出洋。”崔剑锋向记者介绍道。

奇石窑出土南越国宫署遗址同款“大吉”瓦当。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灶新表示,南越国宫署遗址既是西汉南越国和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也是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官署所在地。遗址西北部就曾发掘出一组宋代的大型建筑院落,并从中出土大量与酿酒相关的遗物。《元大德南海志》关于“(经略司)公使酒库,在州治东庑”的记载,更加证实这组建筑应是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迹。

  宋代广州首设市舶司来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据记载,朝廷要求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到来的蕃汉商人热情迎送。为招徕蕃汉海商设宴所需的招待用酒,就是地方官府所设的公使酒库所酿造的“公使酒”。李灶新推断,“南海Ⅰ号”在广州期间,也受到广州市舶司和广州地方官员设宴热情招待,并获得广州“公使酒”的馈赠。

  以这批酱釉大罐为线索,一条沉没海底多年的航路正在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陶瓷器从南海窑口出发,通过珠三角水道交通到达广州官方或个别宗族大姓酒坊,再到海外贸易补给或者官方宴请馈赠,最后随船出洋遇难于下川岛海域……肖达顺进一步表示,“南海Ⅰ号”走私性质问题也需要进行重新认定。

南越宫苑遗址Ba型四耳罐。

  “由此可知,当时的贸易路线就是从南海产地通过广州及其相关海域装货上船。”崔勇分析,这次考古发现间接说明广东南宋时期外销陶瓷生产依然保持不小的规模,也反映出广州在南宋中晚期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势的海洋贸易地位。

  崔剑锋认为,酱釉大罐的科技分析不但厘清了佛山南海窑址群、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沉船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也首次把南宋时期陶瓷产地、产品用途及国内消费终端、国际贸易路线给串联起来,“这对陶瓷考古研究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谷雨
审校:xw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