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查看: 20889|回复: 64

聚散尽在清明 团圆过后 谁解老人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7 08:49:37 | |阅读模式
1.jpg
三水芦苞长岐村是个古村落,平时大都是老人留守古村。
2.jpg
大家一起吃围餐,村子里才有了几分热闹。
3.jpg
留守古村的老人。
珠三角部分古村的游子一年到头只有清明返乡  文/记者李文慧
  图/记者何波
  清明时节,对年轻人而言,更多是通过祭拜仪式纪念先人。而在珠三角老村、空村的留守老人眼中,其意义还有另一番升华——一年到头,只有清明节子孙才会齐聚久违的故乡,于老人而言团聚的热烈、喜悦和温暖更甚于春节和中秋节。
  记者连日走访三水的古村落了解到,空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在村中的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然而,这些家族一年一次的聚会随着祭祖仪式的结束很快就完结了,年轻人钻进各自的车离去。热闹如潮水般忽地涌来,又很快地退去,空留银发老人面对这些加速衰老和凋敝的村庄。
  一年到头的等待
  记者连日走访三水的古村落了解到,空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年过六旬的留守老人在清明迎来了相聚,也遭遇别离。
  只有清明一家最齐人
  4月3日,“正清”前一天,阴霾笼罩雨纷纷。在佛山市几乎最北面的三水区南山镇扒头村,91岁的欧意起了个大早,在老屋里慢悠悠地淘米、煮饭,往里面加上女儿从城区买来的腊肠以及一些简单的菜肴。这就是她的一日三餐。对于这位耄耋老人而言,六年多来的独居生活,让她越发熟练地打理自己的起居饮食。
  午饭后,欧意整理了一下稀疏的白发,换上雨鞋,踽踽独行在泥泞不堪的村道上。好一会儿她才踱步到祠堂门口旁的石凳上。那里恰好正对着蜿蜒向公路的村道,欧意侧身坐着,专注地凝视着进村的身影。问她在等待着什么,爬满皱纹的脸上爽朗地笑出声来:“我有两个儿子、4个孙子孙女、两个曾孙,清明节都会回来。”每逢有人进村,欧意都要站起来打量一番。身影由远而近,她看仔细后又略显失落地坐下来继续等待。
  渐渐地,好几位银发老人来到欧意身边坐下。老人们都坦言,一年到头,清明这个节日最有盼头。“每一年就数清明节家人团聚得最整齐,比过春节还要高兴。春节、中秋节几乎都是各过各的。”在一年中屈指可数的节日里,由于整个家族中只有这些白发垂髫的老人还留守在故乡里,老人的家、古老的宗祠自然也就成了游子们每次相聚的地方。
  等待了将近3个小时,孙子仍未归来。夜幕降临,欧意又蹒跚着回到了自己的老屋。
  热闹如潮水退去
  祭祖、吃饭 一会就散
  次日上午,村道上的汽车喇叭声打破了宁静,银发老人都站在村口守候。一时间,团聚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孤寂的村落恢复了难得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亲戚去了三水城区或者是更大更远的城市生活,为了缅怀先人选择清明这天返乡。其余时间,他们基本割裂了与这座村庄的联系。在祠堂祭拜先祖,然后再放鞭炮,就差不多完事了。
  女人们紧接着忙碌地准备筵席的酒菜。傍晚5时许,祠堂开设了十多桌筵席,同村的男女老少共聚一堂。银发老人在子孙的包围下吃得不亦乐乎。吃过晚饭,这些家族一年一次的聚会就完结。“就清明祭祖、吃饭这么一阵子,过一会就散啦。”对于突如其来的热闹和它同样突兀地消失,不少老人仿佛习以为常。他们说平日很闷,“等来了天亮又要等夜黑”。据潘村长介绍,扒头村只有约30户人家,年轻一代都去外面上学、务工。
  扒头村的热闹如潮水般忽地涌来,又忽地退去。事实上,扒头村只是珠三角无以计数的老村、空村的缩影。
  老人心声
  期待儿孙多说话多关怀
  距扒头村东南面20多公里,芦苞镇长岐古村在“正清”这天同样热闹非凡。67岁的村民黄以福介绍,村中约有200户常住人口,每户人家的人口数从几口到十几口不等。除了年过六旬的留守老人,其余都在广佛的城区工作和定居。从区域来看,贯穿其中的荷塘把长岐分成了东、西片区,分别冠以旧、新村之名。留守老人基本上生活在旧村连片的■耳屋内。
  行走在石板路上,只闻鸡犬声,不见人踪影。“不到1/4的老宅还有人居住,往往一条巷子的■耳屋都是空置的。”黄以福说,留守老人极少出村,有的甚至常年不走出家门口的巷子。老人都期待在清明节唤来了与子孙团聚,然而,四代同堂的场景与黄以福的预期还是有些许落差。
  黄以福说,祭祖仪式结束后他把92岁的父亲也接到一起吃饭,但是四代人之间几乎没什么言语交流,大多是年轻的同辈自顾自地聊天、吃饭,不一会儿他们就躲在一旁玩手机了。“儿孙是回来的,总感觉心思不在这里。想和他们多说话,也想听到更多的问候,感受更多的关怀。”孙子的一句“以后赚钱了给爷爷买礼物”,会让黄以福感动良久。
  欧意的“90后”孙女小潘趁着假期从韶关的学校回乡祭祖,但她坦言长期在外读书和奶奶的交流难免会变得生疏,“不少时候,都是奶奶问什么,我就回答什么。”
  记者手记:
  请珍惜眼前人
  鞭炮声在祭祖过后逐渐散去,这些老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偶尔的几声狗吠依旧是村庄里最有活力的声响。隐居在耳屋内耄耋老人又回到日复一日的简朴生活,来年的清明节又是新一轮的盼头。除了与同村老人聊天谈心,他们没有过多的娱乐,陌生人的来访都能随时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更别提子孙、亲戚的突然来访,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
  然而,在筵席中,在老屋里,年轻人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留守老人更多的是侧耳倾听。他们的苦闷,他们渴望关怀的心声,又有谁能察觉,谁能听到?即使无法与他们长时间的做伴,在一年一度难得的团聚日,为何不多和留守老人说说贴心话?为何不珍惜眼前人?
  还有老人担心,即便是短暂的热闹,恐怕也维系不了太久的时间。“现在还回村里祭祖的,都是家里有老人的。老人们坚持延续传统,儿孙们自然也就跟着来了。等老人走了,年轻人还愿意再返乡祭祖吗?”


发表于 2013-4-7 08:56:31 |
离守的空槽老人,难
发表于 2013-4-7 08:56:53 |
还是有空多回去陪陪老人吧
发表于 2013-4-7 08:57:30 |
子欲孝二亲不在,珍惜眼前人
发表于 2013-4-7 08:59:11 |
珍惜眼前人
发表于 2013-4-7 08:59:30 |
多D翻去睇下屋企嘅老人家啦
发表于 2013-4-7 08:59:48 |
平时多打几个电话
发表于 2013-4-7 09:01:41 |
其实老人同D细路一样..希望得到人地嘅关注
发表于 2013-4-7 09:26:03 |
多D关爱下D老人啦~
发表于 2013-4-7 09:42:54 |
空槽老人一靠子女;二靠各级政府;三靠社会。这应该是清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