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跨越时空,他们回到佛山寻根问祖

2019-10-17 09:36|原作者: 南方日报

  10月15日一早,佛山祖庙博物馆,早早迎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时而举起镜头在“佛山 唐贞观二年”的牌匾旁留影,时而用稍带越南口音的广东话低声交流,后又在瓦脊前久久驻足。他们是来自越南胡志明市的华人后裔。

  他们的先辈带着佛山石湾制陶技术,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乘船“下南洋”,实现了19世纪这批“技术移民”在异国他乡的产业输出。时隔一百多年后,佛山人在前往越南当地探访的过程中发现并确认,正是这些佛山先辈们参与承建了越南当地多座华人会馆瓦脊建筑。他们将佛山石湾的优秀制陶技艺和中华文化,以瓦脊的形式,定格在了当地华人会馆高高的屋顶之上,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佛山参与南洋商业网络建构的代表性符号。

  时隔一百多年后,这批“技术移民”的后裔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在这里,陶瓷,粤语、舞狮、功夫等,都是他们倍感亲切的岭南文化元素。以这些元素为代表,在与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文化生态场中,佛山这些可以在国际华人社会通用的“世界语言”,再次在这场寻根之旅中得到确认。

  访祖庙、探龙窑、寻故里第一批石湾“技术移民”后裔来了

  10月14日傍晚,一下飞机,三位越南客人第一时间就赶到了佛山狮头扎作大师黎婉珍的工作室。越南陶瓷研究者刘金钟,与黎婉珍深入探讨了“刘关张”狮头的纹样细节,最后,他用四千多元买下一只可爱的小狮头。

  佛山之行,80后陶瓷研究专家刘金钟的心情有点激动。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就很喜欢功夫、狮头,在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在功夫之城、南狮之乡,见到了原汁原味的狮头和精彩的舞狮表演。”

  刘金钟在越南胡志明市第五郡长大。这是一个华人聚集的区域,用他的话说,从小到大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他和朋友们都会趁热闹观赏舞龙舞狮、赏灯会……这些熟悉的中华元素,随着广府人的脚步而走向了世界各个角落。而越南,作为两百年前佛山人从珠江口向海出发的第一站,较好地保留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在华人聚集区域中华文化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刘金钟的祖辈在越南胡志明市著作等身,曾修《西贡年鉴》,受到浓厚家庭氛围的影响,刘金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故土岭南文化非常向往。他在业余时间拍摄了越南当地大量石湾窑风格的图片,走访了窑口相关华裔后人及陶瓷从业者,并将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和研究资料,无偿赠送给佛山石湾的研究团队。

  这次在佛山(禅城)陶艺设计周来临前夕,应佛山方面的邀请,与他一起来到佛山来到石湾的,还有两位稍上了年纪的客人——越南冯源昌窑后人冯建烽夫妇。

  2018年的一天,佛山人刘孟涵一行到访越南冯源昌窑,窑主冯建烽,清晰地讲出并写下先辈的家乡旧址——“南海县五斗司丰宁社”。冯氏祖辈从佛山石湾出发,在越南当地的宝源窑做工,后来自己创办了兴隆窑,在越南生产石湾风格的陶瓷。父亲冯佳明在越南出生,继承陶业,将窑口易名为冯源昌窑。到冯建烽这里,在越南当地的传承已经是第三代了。

  冯氏祖辈参与做工的宝源窑的窑号,永恒地镌刻在越南众多华人会馆中规模最大、建筑装饰美轮美奂的会馆上——胡志明市穗城会馆。据推测,这座会馆的建设时间是1760年。会馆在1993年获得越南文化新闻部颁发的《历史文化古迹》公认书。吸引刘孟涵等人两度赴越南的,正是当地这些气势恢宏的会馆建筑上的石湾密码,以及它们背后佛山先辈勇闯南洋的故事。

  此次来到禅城,越南客人对祖庙、南风古灶、丰宁寺、陈家祠等进行了走访,并将参加两场研讨会。10月15日的祖庙之行,他们态度谦和而内敛,在听完导游的介绍、观赏完舞狮表演后,他们又提出重新再走一遍祖庙,再次一条一条瓦脊去看,用更多时间欣赏祖庙的砖雕、木雕、石雕和陶塑、灰塑。

  “这条瓦脊与越南穗城会馆的一条瓦脊颇为相似。”在祖庙正殿一侧,刘金钟感慨万千。越南胡志明市穗城会馆瓦脊的基因,在祖庙博物馆这条光绪二十五年均玉造的瓦脊上找到了传承的密码。蓝绿的主色调,封神演义的故事主题,栩栩如生的瓦脊人物,瓦脊折射出的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粤剧场景,勾起了越南石湾籍华裔在寻根之旅中最敏感的情结。

  粤语、陶瓷、舞狮、粤剧通行世界的佛山“语言”

  回眸历史,早在清中叶,珠三角地区兴起庙宇豪华装修热,融入了岭南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典故的瓦脊艺术陶塑装饰,成为当时备受人们推崇之物。它们被装饰在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屋檐上,以表现该建筑的壮观,也体现了建设者的经济实力。

  清人范端昂《粤中见闻》写道:“南海之石湾善陶,其瓦器有黑白青黄红绿各色,备极工巧,通行二广。”珠三角地区公共建筑的瓦脊热,传播到了在越南的华人华侨中。

  早在16、17世纪,广东人就开始到南洋谋生或经商,后来定居于各地成为华侨。尤其是广府人在越南开发山地、平原、河川、盐田、矿洞、陶瓷、造船等,将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开发成为鱼米之乡,成为东南亚的粮仓和重要粮食输出地,越南与广东贸易自此建立互补关系。此间,大批佛山石湾陶瓷技术工人,陆续前往越南等南洋诸国,以制陶等技术资本安身立命,勇闯南洋。百年之后,石湾人与华侨后裔相互寻访,通过越南当地会馆建筑的瓦脊和祖庙上有着相通基因的瓦脊,打开了一段佛山人、佛山陶参与建构“一带一路”大市场的故事。

  除了瓦脊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穆桂英挂帅”“六国大封相”等民间传说故事,这种跨越了时空的对话和情感的联系,还体现在诸多元素中。

  在祖庙黄飞鸿纪念馆前,《上海滩》铿锵有力的音乐和《男儿当自强》的鼓点一响起,佛山黄飞鸿舞狮团擅长长棍、大刀等兵器表演的小伙子陆续出场表演……这些音乐节奏在越南客人们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上海滩》,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影视剧作品对于整个东南亚的影响非常大。其中,黄飞鸿是佛山人,佛山无影脚、佛山醒狮、佛山功夫都非常令人向往。”刘金钟告诉记者。在舞狮现场一路忙着拍摄、记录的同时,他甚至注意到佛山祖庙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一面舞狮团旗帜,“其实越来越多的舞狮团,开始用电脑刻字替代了传统的字体,我拍回了博物馆里最原汁原味的一面旗,带回去研究分析。”

  在南狮发源地佛山、功夫之城佛山“寻根”,在传统历史建筑祖庙博物馆旌旗飘摇中,观看黄飞鸿舞狮团的表演,摸一摸狮子头,“鸿运当头一世无忧愁”,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让越南寻根客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由于一些佛山武术人才前往越南传授华人拳术,发源自中国的咏春拳在越南同样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上世纪30年代,咏春拳十大宗师之一的阮济云前往越南教华人习武,被当地华人团体“南番顺同乡会”礼聘,为华人矿工传授拳技以抗拒当地不法之徒。阮济云在河内停留四年期间,将拳术传授给一批警官,之后他在越南北部传授武技,1954年4月在西贡过世,他也被后人称为越南咏春拳门派的师祖。

  在粤剧方面,上世纪30年代末,从广州去越南的人更多,佛山粤剧名家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罗品超都曾到越南堤岸等地演戏。在越南客人的回忆中,粤剧在1976年以前都非常流行。回到“南国红豆”的发祥地佛山,越南客人都别有一番感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