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一盅两件”中细品茶楼文化

2014-5-26 09:18|原作者: 珠江时报

上世纪初公正路有笑尘寰、三品楼等酒家。(资料图片)




  在广东,“今日饮佐茶未?”也许是最为特色的早安问候语。而除了省城广州外,佛山茶楼经济也是较兴旺发达的。自清末以来,茶楼彼落此起,历久不衰,鼎盛时期遍布佛山各个角落,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而最热闹的,当属市井味道最醇厚的升平路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升平路上曾同时经营着茶楼、酒家等40多家。虽然当年众多茶楼如今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但回忆里的美味勾起的,却是一段段难忘的往事。
  工商业鼎盛催生茶楼经济
  “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便是光叔几十年如一日光顾天海酒家的“标配”,“哩度的嘢大件兼抵吃”,他笑着坐下,不用看菜牌,多年不变的点心价格已熟稔于心。在他周围,都是熟悉的老面孔,闲聊间,摊开报纸,茶香随着蒸汽慢慢升腾,“老佛山”悠情惬意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事实上,与如今“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舍中”不同,旧时佛山上茶楼饮茶的多为生意人,这也与当时佛山发达的商业、手工业息息相关。
  满清中叶至清末年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饶,加上又是西、北两江总汇,在粤汉铁路未通车之前,便成为西、北江上游各省的商贸集散地。当时,仅汾江河两岸就有大大小小渡口60多个,而升平街、豆豉巷、潘涌街等老街巷更是商肆云集,各行手工业工场遍布佛山各条街巷,十多个外省、外县在此均设有会馆。这是佛山工商业的鼎盛时期,而在频繁的商业贸易中,少不了的便是应酬,上茶楼谈生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佛山茶楼业也由此兴盛起来。
  上世纪初,茶楼如雨后春笋,遍布佛山各个角落。在升平路,有英聚、金殿、新世界、德昌、天海、一品升等,而三品楼、笑尘寰、福华、如珍、龙珍等则在公正路、普君圩一带。祖庙街内有凤林,上沙有利南,大基尾有洞天、正斗。据老佛山余婉韶回忆,当时的茶楼多为一两层,门面并不大,而中山桥脚的桃李园、福贤路的翠眉楼却有四层高,也算是佛山茶楼的“地标”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升平路是佛山当之无愧的中心,老佛山惯称的“佛山街”,基本上就是指升平路。而这短短几百米的路上,却曾同时经营着茶楼、酒家等40多家。
  当时,茶楼有大、中、小型,分上、中、下级,上等茶价为“三分六”或“四分八”,点心有虾饺、烧卖、鸡球大包、灌汤包、各种酥食等。中级的茶价“一分二”至“二分四”之间,食品也有包点、油器粉面之类。下级的即所谓的“二厘馆”,茶价是二厘钱,用绿瓦茶壶,供应松糕、油器。随着物价和币值的变迁,茶价也不断地变化,时至今日,茶价已发展到每位3~5元,但那些“一盅两件”的熟悉味道,却不曾褪变。
  传统名菜名点多出自佛山茶楼
  自古以来,佛山就是著名的商埠,南来北往的商人带旺本地美食,而地处商业腹地的茶楼酒家更是如此。当时,各家都有自己的拳头菜式和招牌大厨,“天海”的大厨金姐在行业内就相当有名。本来在中山桥旁紫洞艇工作的她,被天海的老板请过来,专门制作娥姐粉果、金姐鱼环等菜式。在那个年代,虽然各家都纷纷打造各自的特色菜式,但饭市远远不够茶市旺,大厨凌晨两点多就要起床准备,制作虾饺、干蒸烧卖、鱼角、排骨、糯米鸡等让伙计去卖。
  据佛山饮食界老行尊、中华金厨黄炽华回忆,四五十年前,升平路上英聚楼的蟠龙大鸭、天海楼的陈皮焅鹅掌,公正路三品楼的柱侯鸡等传统菜式已经声名远播,成为佛山传统饮食文化的标志。据了解,光柱侯鸡这道名菜就有着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300多年前,三品楼位于祖庙后边的三元里,有一年,庙会与秋色一同进行,人山人海,三品楼客如云来,食品很快用完了。快收档前,一帮熟客到此要吃宵夜,店家不便推辞,厨师梁柱侯思考了片刻,便走向鸡棚,没过多久,他便将一叠色泽金黄的鸡端了上来。客人用了之后,感觉口味新鲜浓郁,大加赞赏,还提议用厨师梁柱侯的名字命名,三品楼柱侯鸡从此出名,还“诞生”了柱侯酱等产品。后来,三品楼搬到公正路,直到结束营业时,柱侯产品一直都很畅销。
  这些传统而独特的佛山味道,一直深受街坊四邻喜爱,“食过返寻味”也让各家茶楼酒家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源。
  ■德昌大酒楼
  老字号茶楼式微
  茶楼文化在延续

  1956年,佛山的茶楼、酒楼进行了公私合营,成立了佛山饮食服务公司,而初期茶楼也只剩下升平路的天海、英聚,公正路的三品楼,福贤路的粤海、翠眉楼,上沙的冠华,火车站的胜利等几家。
  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茶楼业也迎来了它的“革命”。有人认为,饮茶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当时,升平路英聚茶楼从楼顶至地下,挂起一条长长的大标语“彻底砸烂资产阶级的安乐窝”,虽未至勒令停业,但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从那时候起,服务业的服务态度开始恶劣,茶楼茶价照收而不开茶,只给顾客饮白开水,还须自斟自饮,想吃东西也要自己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加上佛山是开放城市,旅游事业蒸蒸日上,茶楼业务兴旺前所未有,“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也被提出,服务态度逐渐好转。
  上世纪90年代,港澳饮食文化传入佛山,澳门商人开的旋宫酒店一时也成为佛山人追赶的“时髦”。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经济中心的转移、茶楼所提供的食品和配套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种种原因,导致许多老字号茶楼陆续歇业。而今,仅有天海酒家仍在营业,但“新生代”茶楼却层出不穷,茶楼业生意仍十分兴旺。退休的老人几乎每天早上六七点就会去茶楼等位,或是与伴侣一起两人细品慢酌,或是等待年轻一族,一家大小一起闲话家常。大堂里喧腾的叫卖声唤起的,是让人眷恋的茶楼文化,“斟茶扣指”、“一盅两件”牵绊着的,是佛山人的邻里亲情。
来源:珠江时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