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南侨百年: 旧金山南海人创造了华文教育奇迹

2020-1-16 10:26|原作者: 南方日报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什么节日?这个节日背后有什么传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吃月饼的节日。”“这个节日和嫦娥奔月有关。”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沙加缅度街755号。一座红窗绿瓦的小楼里,每天都飘出标准的中文读书声。这是旅美南海福荫堂的所在地,也是美国知名的华文学校南侨学校所在地。

  一百年前,南海先贤通过旅美南海福荫堂捐资,筹建了南侨学校,希望给予旧金山南海侨民及子女更好的教育机会,为面临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矛盾的南海侨童“拨云见日”,让其能更好传承中华文化。

  一百年来,在福荫堂的资助下,南侨学校从当初仅有的一间课室、几十名学生起步,一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累计教授学生数量达十几万人,成为北美大陆华文传播的重要基地。

  在旧金山华人圈内,南侨学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南侨学校开设的课程已囊括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的所有年级,每年开设四五十个中文班,招收学生上千人。不仅教会了许多华人中文,更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文化。

  在海外的华文教育中,能够坚持百年、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南侨学校几乎是一个“奇迹”。在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南侨学校又推陈出新,超越单一的华文教育,创设“面向未来的课程”,希望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

  破题侨童教育

  南海先贤开创华侨办校先河

  距离百年大庆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南侨学校狭长的走廊和紧凑的教室中,有关校庆的宣传画早已和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张贴在一起,氛围日渐浓厚。

  在旧金山的6所华文学校中,南侨学校是比较独特的一家。它是第一批华侨民间自发创办的华文学校,也是目前为止海外唯一由单一社团创办的华文学校。这种独特的地位是由旅美南海福荫堂创造的。故事必须从19世纪中期讲起。

  在华人赴美的故事中,加州淘金热是重要的篇章。19世纪下半期,大批华侨涌入加州追寻黄金梦。华侨淘金的艰辛不易,往往颇受瞩目,但当时侨童教育的迷茫却鲜有人注意。

  彼时,加州推行不平等教育法案,禁止华童到公立学校读书。这意味着,正面临中英语言困难和文化差异矛盾的淘金者子女,无处安放。

  随着华侨人数不断增多,华童教育才慢慢得到重视。从旧金山设立侨童英文学校,到清政府派驻旧金山领事筹设最早华侨学校,再到康有为在旧金山等地华人集聚区设军校训练华侨青年,华童受教育形式开始多样化。

  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于1855年的旅美南海福荫堂,开始尝试专设华文学校,开创了华侨独立办校的先河。“福荫堂成立初,就设立了育人目标。南海先贤深感教育事业与慈善事业同等重要,邀请南海各商店及福荫堂值理共同办校。”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曾任福荫堂总理的何伟明说,如今回溯,南海先贤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先见,崇文习俗自古就确立。

  当时,南海各乡亲认捐超万元,成立筹办校董事局,并在1920年成立南侨学校,意为南海县华侨子弟学校。随着学生不断增多,校舍需要扩容。南海福荫堂值理会四处劝捐筹得巨款,买下了如今位于旧金山唐人街沙加缅度街755号的地,自建校舍。

  时至今日,南侨学校的各项财务运作仍是由福荫堂管理。按照约定,南番顺籍的学生入读学校均免收学费;非南番顺籍的学生前来学习中文,也只收取少量费用。除此之外,其他费用均由福荫堂承担,这样的补贴力度在华侨办学中少见。尽管每年对南侨学校的投入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开销,但旅美南海福荫堂的值理依然无怨无悔,将补贴进行到底。

  “我们办学不求急功近利,只希望长远传承中华文化。”何伟明说。

  传习中华文化

  华裔中文启蒙的起点

  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一群群华裔学生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侨学校,开始华文的学习。对这些青少年来说,每天从旧金山的英文学校放学后来到南侨学校补习中文,已经成为固定的日程安排。这里是他们重要的受教育基地之一,近一半的朋友都在此结交,而且不少都是同根同源。

  记者走访时,恰好遇上南侨学校的老师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操着标准普通话的稚嫩童声从教室中传出。光听声音,几乎与国内的语文课程无异,但时不时蹦出来的流利的美式英语,不断提醒人们,这是异国他乡的华文课堂。

  对于很多华侨子女来说,南侨学校是他们的中文启蒙之旅的起点。在旧金山出生的程心玙就是其中一位。她如今读初二。从5岁起,她每个周六都在南侨学校度过,从拼音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学习中文。如今,她的中文成绩是整个年级的第一。“我的中文都是在这里学会的。父母不希望我丢了中文的根。从不会讲中文到如今流利对话,不仅对语言,我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都很感兴趣。”程心玙说。

  “学校学生身份经历混杂。有在美国出生、对汉字与中国文化陌生的,也有在国内生活了几年后随父母移居而来、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对学中文有热情,我们要因材施教,且不能一味教拼音写字,要让学习成为乐趣而非父母强迫履行的义务。”南侨学校校办主任张筱斌说。

  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推进,南侨学校的教育也在经历变革,向标准、专业化、正规化推进。“原来更多是语言教学,现在拓展到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授。书画班、武术班、民族舞蹈班等都在我们的课表上。”张筱斌说。

  何伟明介绍,目前南侨学校为所有户籍学生都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他们研习中文、发扬祖国文化,扩大中文影响力。作为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选的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南侨每年都会组织老师、学生与国内的一流院校进行交流互动,吸取更多前沿的华文教育和传播经验。

  获得官方认证

  善用当地政策提升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和华文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南桥学校也迎来新的机遇。

  “如今说好中文让华人就业更有优势。不少美国公司倾向于给会说中文的华人更高薪酬。送孩子来南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中文教育,他们都有共识,那就是华文一定要学好。”张筱斌说。

  在旧金山,一股学习华语的热潮正席卷而过。据介绍,目前接近一半的旧金山本土英文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面向学校的所有学生。这意味着,中文开始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当地规定,凡就读于获学区认可的华文学校学生通过学期考试,两年便可取得二十学分。这二十个学分可移至该生原读高中的成绩单上,成为升读加州大学必须的外语教育分。

  南侨学校是第一批获学区认可的华文学校,每年有近百位学生获取外语教育学分。“学校还通过了WASC机构认证。这一美国官方机构评审有较高标准,是对学校教学品质的保证。”南侨学校校长谭粼说。WASC是,美国西部学校联合会,是全美六个区域较权威的认证机构,它认证在美国西部各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对大专和大学都有效。

  “我在选择华文学校时对比过好几家,但是南侨的教学氛围和影响力最突出。”李杏林说。目前读高三的李杏林,祖籍是阳江这一旧金山华侨诞生大户。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粤语,申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系,即将踏入大学。

  如今,南侨学校吸引的已不仅仅是南海籍青少年,非南番顺户籍学生比重不断增多,已占到2/3。学生不仅在华人圈层,就是在整个旧金山青少年中都是佼佼者。

  创设面向未来课程

  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

  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南侨学校也踏出了华文教育之外的新探索,针对时下发展新趋势,开始机器人等课程,为华裔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每个周日,胡桐可以暂时脱离他在旧金山机场的电气工程本职工作,投入到兼职服务中——他会花两小时在南侨学校兼职教课。他开设的班叫“电子和机器人班”。这是旧金山湾区第一个教授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校课程。

  这个“面向未来的课程”背后,是南侨学校的教育新探索。在华文教育上推陈出新已经不是学校的唯一要求,从整体教育上赋予学生与时代相匹配的竞争力,正成为一种追求。这也是华人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升格。

  “旧金山的不少新移民仍从事工薪阶层的工作,他们希望子女从小接受的教育能为其将来成为高端人才打基础。南侨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这个机会。”胡桐说。

  祖籍南海九江的胡桐,在上世纪70年代来到美国。与早期来旧金山“淘金”的不少移民不同,胡桐希望学习知识。他考入全美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成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电路设计、维修、检测等相关工作。

  新知识的含量,是在美国接受了精英高等教育的胡桐最为看重的。在两年前加入旧金山的九江慈善公会后,胡桐开始建议南侨学校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是全球的风口。人类历史因此站上了转折点,只有掌握相关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华人小孩也要为此做好准备。”胡桐说。他发现国内不少城市在小学就开设了机器人课、编程课等。于是在2019年1月,他率先推动南侨学校开设了电子和机器人班,自己亲自当起了老师。

  为了找到合适的软件教材,胡桐对比了国内外多款编程软件,仔细研究每一款的难易程度、软件特征和系数等,最终选定了深圳企业开发的一款机器人编程软件,因为“这款软件的每一个指令立刻让人明白它能让机器人做什么,它像搭积木一样,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码。”

  “我将课程的学生年龄设定在8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注意力已经成熟,又处于更高心智开发的关键时期。”胡桐说。从开课初的零星几人,到如今一堂课十多个学生,这门机器人课的受众范围在明显增加。“我相信以后会更多,我也希望它成为华人学生的必修课。”

  ■聚焦

  出身粤剧世家,却凭借西方式实验话剧多次斩获国际大奖

  一位南海籍华裔戏剧家的文化融合探索

  在美国社会的华人,总会面临一个命题,如何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下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祖籍南海九江的张家平却在这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

  作为美国著名华裔导演、编剧、编舞和影像装置艺术家,张家平是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获得者,也是屈指可数的能够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剧场艺术家。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凭借西方式实验话剧蜚声全球的戏剧家,其创作底子却藏着岭南文化肌理。

  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粤剧文化精华

  张家平是一个在北美土生土长,却带有浓厚广东烙印的南海移民后代。父母都是粤剧演员,在纽约唐人街长大,张家平从小对广东文化并不陌生。上世纪移居美国的华人,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他们不仅带来了粤语和广东的生活习俗,为了消解乡愁,更是将粤剧引入美国。光是旧金山,在1920年代就有5个粤剧院,表演者人数超过700人。

  《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一书写道,粤剧在美国尤其受欢迎,它对华裔美国剧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张家平就是深受影响的一员。

  在他儿时,父母作为资深粤剧演员经常辗转于美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多国演出。从小耳濡目染,张家平对粤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舞台上咿呀的唱腔、行云流水的动作、鲜艳的服装,都构筑了他最初对戏剧的审美。

  粤剧世家的影响,让张家平也走上了戏剧的道路。他选择了视觉艺术和电影作为大学专业,并师从纽约著名的歌唱家、导演、制片Meredith Monk,加入其演出团队。

  随着积累加深,张家平开始创作自己的戏剧。而从小在粤剧文化中的沉浸,则让他在富有实验性和后现代特色的作品中坚持贯穿中国文化元素。他借鉴粤剧有唱段的形式,在自己的戏剧中融入演唱。他剧中的人物会说中文;同时,武术也作为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出现在戏中。

  在中西交融中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

  跟借鉴粤剧相比,张家平在日常创作中更注重探讨东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向美国展现真正的中国历史面貌、弘扬中华文化。

  “我专门制作过一部戏剧《中国热》,讲述了17世纪到19世纪间在西方掀起的购买中国瓷器等中国制造物品的热潮。”张家平说。

  在这部戏剧中,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如何抵抗歧视、华工在美国修建洲际铁路的沧桑英雄史等,都得到了充分呈现。其服装与道具的考究,让美国观众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而这些要素和新型戏剧手法融合,在美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更立体的中国画面。

  “我在美国接受教育,这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中国文化。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文化有时比较表面和商业化,而我更关注深层次的话题,也希望展现更深刻的中国文化。”张家平说。

  而历经文化交融与传承,张家平也在寻找更多机会回到家乡了解原生故土,进行文化沉淀,从而进一步创新与升华其对中华文化的表达。

  为了制作一套逼真而华丽的皇帝戏服,张家平多次往返中美间寻找厂家、了解史实,打造更优质的舞台;他还回到了位于南海九江的祖屋寻找乡愁。“我还想更深入透彻地看到中华文化的更多侧面,并将这些侧面展现出来。”

  全美最大华人医院运营120年成功扩建为现代化医院

  旧金山东华医院:

  坚守扶贫济困宗旨

  为华人健康服务

  美国旧金山杰克逊街845号,一幢八层灰色建筑上赫然写着“Chinese hospital”。这是东华医院——美国唯一由华人创办经营的百年医院。

  东华医院的前身是东华医局。它于1899年由华人自发开办,提供中西医医疗服务,后在大地震中化为废墟。

  1925年,包括旅美三邑总会馆在内当地15个侨团、医生团发起募款,建立了东华医院。作为三邑总会馆的成员之一,旅美福荫堂也参加了这项工作。随后,这15个创办组织正式成立董事局,并派代表管理院务。如今,东华医院已是一所现代化医院,内设88个床位与一批先进设备。南海九江慈善公会主席关信民兼任东华医院董事。

  从医局到医院、从救治贫病华工到服务社区居民,东华医院百年嬗变中仍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印记:“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与中医针灸这一文化瑰宝。

  乃美国唯一由华人创办经营的医院

  扶持老病邑侨,是东华医局成立的一项主要目的。彼时,数以万计的华工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成为修建铁路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地“排华”浪潮迭起,华人受到多方面歧视,其中就包括不允许到主流医院看病就医。

  为解决这一问题,1899年,华人自发办起了东华医局,专为华人提供中西医医疗服务。直至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东华医局难逃厄运化为废墟。

  1925年,当地侨团募款建成了东华医院。资料显示,这是全美首家、也是唯一的“民有、民享、民治”华人社区医院。“资料记载,围绕东华医院建成一事,旧金山市区整整庆贺了一个星期。”东华医院行政总监张建清说。

  虽然医院取代了医局,但东华医院服务华人、扶贫济困的宗旨延续了下来。如今,医院一楼会议室里仍然悬挂着《东华医院章程》原件,这是1925年时任医院全体董事议决公布的。当中写道:“本院之设,专为赒恤我华侨贫病无依,次则方便佣工有靠。故无依者施以药食,而有靠着收回药费。所以分别轻重,不忍鱼目混珠……”

  2016年,东华医院新医务大楼落成。这栋大楼的内饰装修、装饰陈列都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令人倍感亲切。秉持着百年前的创办宗旨,这座现代化医院仍将为当地华人社区的医疗保健发挥独特作用。

  探索“三位一体”领先模式

  成立以来,东华医院已成为当地华人寻医问药的重要场所。1940年11月27日,著名功夫影星李小龙便在此出生。这座华人社区医院之所以能屹立百年不倒,其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是重要原因。

  “现在,东华医院成为一间民营非营利医院,所有收入盈余都会用于医院发展,回馈给社区。”张建清介绍称,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服务,该医院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我们探索实行‘三位一体’运营模式,这在美国医疗界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是由东华医院、东华医师协会与华人保健计划三者构成。简单来说,医院提供场地,华人保健计划提供华裔居民财务协助,医疗团体为华裔居民看诊。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效提高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医治效率,更关注疾病预防与慢性病管理,帮助病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张建清说,目前“华人保健计划”属于加州四大保险计划之一,参保人士中65%是华人。

  开设针灸门诊推广中医文化

  东华医局成立之初,便奉行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如今,中医治疗仍是东华医院的一大特色。张建清介绍称,在该院的华人保健计划中,针灸服务被纳入其中。加入该保健计划的居民一年可以享有针对同一种疾病的18次针灸治疗。此外,在住院部,医院营养师还会将中医食疗纳入考虑范畴中。

  此外,东华医院还拥有两间中西医结合门诊,一间位于唐人街、另一间则开在商业区。两间门诊主要是为附近居民提供中医诊断、针灸、拔火罐、推拿等服务,也会提供中成药品。

  位于唐人街的这间中医门诊运营了三年时间。该门诊首席针灸师Vickie介绍称,来针灸的病人大多是治疗痛症,也有部分是用作保健。“事实上,针灸在这里的接受程度很高。不仅是华人,许多西方人也热衷于针灸治疗。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了针灸治疗的良好效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