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老街印记丨通济桥:一张连接未来与过去的佛山名片

2021-7-26 15:22|原作者: 25小时网

编者按:老街,承载一座城市的人文记忆与历史底蕴。品味老街,读懂佛山。25小时网原创《老街印记》系列,逢周三推出,快来一起感受老街的乐趣吧!

翡绿大白菜,平地而起的石桥
桥上眺望湖面,荷叶濯清涟
两岸花草婆娑缀着亭台轩榭
下桥再跨过古色古香的门楼

暮色时分,脚步慢下来
在通济桥上徘徊
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戳视频,领略通济桥之美

  老街·现状
  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北连金鱼街。


  古老的牌坊门楼无言矗立。闸门楼的主体青砖砌成,两边配拱形门洞。闸门的屋脊是石湾公仔图案,彰显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勾画的是古代通济桥兴旺的景象,财神、舞狮、卖风车等。公仔图两边分别龙和凤,寓意龙凤呈祥。闸门楼下面则是灰雕图“蝙蝠踩双钱”,用“福”、“钱”寓意富贵。


  夏日蝉鸣喧噪,却莫名给热闹的城市增添静意。桥上石雕的风轮、仙桃、竹子、铜钱、蝙蝠等赋有吉祥意味的图案。站在桥上俯看水面莲叶层层叠叠,粉色、白色的莲花盛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蕊,莲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风中带着荷花的香气,桥头下的柳树上传来阵阵蝉鸣,述说着夏季的到来。


  偶有孩子们骑着车经过通济桥,车轮声与孩子的笑声交织着,向济世广场远去,盘旋在广场上的生菜池上空。有人在池塘边的亭子里开桌下棋打牌聊天,有中年人在池塘沿岸铺设的鹅卵石路上来回行走锻炼,手上是正在公放的手机。


  通济桥平时作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园,更是每年“行通济”的重要场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尽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每年正月十五,佛山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发地从金鱼街骑楼通道进入牌坊。举着风车、摇着风铃、花灯、提着生菜浩浩荡荡由北往南走过通济桥,然后来到济世广场,将手上的生菜抛入生菜池,以求来年商运亨通、四方生财。
  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至今已延续400多年,最初“走通济”是空手的,随着时光流逝,行通济又添加了新的内涵,如风车代表“时来运转”、生菜代表“生财”等。

  老街·印记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


  由于通济桥横跨佛山涌,是当时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便有佛山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


  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行通济习俗自此停止。
  后来,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复原通济桥。“行通济”的习俗再次复苏。

  老街·未来


  时光荏苒,如今通济桥已经不再作为交通要道,但依旧作为城市的一个记忆保留下来,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行通济”的习俗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未来5年,禅城区将以“中山公园(精武会馆)——水上关帝庙——品字街——梁园——仁寿寺——祖庙东华里片区——国公古庙——佛山初地——通济桥——岭南大道沿线——东平水道“为节点,重点打造一条具有标志性的 “岭南文脉轴线”,将文化、商业、公园、景区、水道串珠成链,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标志性路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