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查看: 2582|回复: 0

中国院士为何比美国院士难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12:57:50 | |阅读模式
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新京报》5月2日)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让公众且喜且忧。喜的是,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最优秀的人才资源,施一公能够脱颖而出当选双院士,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成就的最好褒奖,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据报道称,30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忧的是,美国的科技水平比中国强大,院士的门槛理所当然要高一些,但施一公能在美国当选双院士,却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否也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缺乏公平性,乃至国内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否合理?
    理论上说,这样的担忧有些多余。不同国家评评院士的机制不同,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学术成就通常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在一国当选而在另一面不能当选,其实并不奇怪。就连诺奖每年都会有许多争议和质疑,更遑论一个院士的头衔?然而从现实角度看,国内民众的吐槽无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009年的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显示,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官员院士,老板院士,烟草院士,比比皆是,而一名致力于学术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却被排挤在中科院的门外,这显然是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2010年,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无法断定如此猛烈的批评,与施一公落选择中科院院士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但这个批评直指学术腐败这个核心问题,对中国科研能力的发展无疑具有镜鉴意义。不仅是科研经费的分配,在选士评选领域,同样存在着拼关系、拼资源、拼权力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像施一公这样整天埋头于实验室里的纯学术人才来讲,中国院士的门槛倒确实要比美国院士的门槛高一些。
    施一公表示,“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个人而言,尽可以对一个院士的头衔大度一些,但对中科院来说,这个问题却不得不加以重视。美国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显然不仅是物质条件优渥,更在于良性竞争的学术环境,以及公平的制度体系。(文章来源大众笑话开心网www.dzjoke.com欢迎您)
 
返回顶部